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孩子在学校里被打……

(2012-12-06 10:47:53)
标签:

挫折

处理方法

言辞

小孩

在哪里

育儿

 

事件回放:外公冲进教室为外孙报仇连扇同学耳光

  十岁的同学之间嬉戏玩闹,小杨同学回家告“小状”, 60多岁的外公闯进教室,揪着班上张同学的耳朵,并威胁他不要再“欺侮”杨同学,张同学当即被吓得大哭。此时,相邻座位的王同学表示,杨同学的牙齿不是被张同学打落,而是自己磕掉的,这颗牙齿可能此前已经松动。不料话音刚落,这名外公转而将“火力”对准王同学,对着他的脸部连扇响亮的四记耳光,王同学的眼镜被打飞,人被打得晕头转向,巨大的恐惧让他目瞪口呆。

当晚王同学被送往医院,经检查没有大碍,杨同学的母亲支付了就诊医药费。杨母在医院时,对父亲扇王同学的耳光表示了“对不起”,并表示愿意给予相应的赔偿。

第二天,王同学不敢上学,王同学妈妈到学校交涉。家长明确表示,她还不知道此事会给儿子的心理带来多大的阴影,给他精神上造成多大伤害,对他未来成长会带来多大的影响,但她明确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杨同学的外公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跪着道歉”,二是杨同学立马转校。

 

 

分析:

现在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子女,孩子是家长期望的唯一寄托,不放心孩子做事,担心孩子生病或发生意外,这种无意识的忧虑感,往往导致家长对独生子女保护过度,干预过多。

但是,小孩子顽皮,同学之间打打闹闹,是常有的事情。并且,不要小看了孩子间的玩耍嬉闹,从里面可以学到如何与人沟通,取得支持,化解冲突,建立和谐关系的方法。所以,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作的,所遭遇的事情,都是一种学习,孩子学习的目的是掌握将来成年后独立生活时,面对世界种种挑战的技巧。家长是他们最重要、最信赖的老师。孩子绝大部分的基本行为及心理模式都是从家长那里学过来的,家长不仅仅是他们的模范,更是孩子们求教的对象。所以,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良好的成长,使他们有足够的能力走好自己的路。

611岁,这个阶段的孩子的成长需要是要获得肯定和鼓励,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难,如果老师或家长不了解或不能满足他这个需要,他会不信任自己,要么避免参与任何竞争或者极度喜欢与别人发生争执,甚至觉得不安全,对自己或别人都吹毛求疵。

小杨的外公和小王的妈妈担心孩子受欺负,家长为孩子出头,本意是想保护孩子,但是代替孩子做了种种行为,却可能代替孩子成长。孩子遇到冲突,家长过于卷入孩子的事情当中,会削弱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家长因为觉得孩子受了欺负,过于把情绪发泄到对方孩子或者家长身上,表面上“以牙还牙”,是为孩子,实际上,并没有让孩子学会如何处理事情,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将来让孩子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可能是两个极端,要么武力解决问题,要么依赖,缺乏自信,躲在妈妈的背后,不能长大。

当孩子面临冲突的时候,家长把焦点放在帮助孩子提升的东西上,他便懂得处理将来遇到的同样事情。鼓励和引导孩子如何处理自己的问题,是最有效帮助孩子成长的方法。对于10岁以上的孩子,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信念及行为,当面对冲突的时候,孩子要建立的信念是:我可以从冲突中以自尊和尊敬别人的态度处理事情,不会理会他人的挑衅,同时,可以接受他人意见,发现自己有错时能承认和道歉。家长提供安全、安心的环境给孩子,让孩子把他本有的力量经过思考,尝试,修正,最终获得成功并得到肯定的过程,转变为能力,进而培养出自信。

1、小杨外公:爱护外孙的动机没有错误,但是打人的行为需要纠正,获得惩罚。

每一个人都为满足自己内心的一些需求而做事,不管大人或者是小孩,我们评判一个人需要把他的行为和动机分开,我们可以不接受一个人的行为,但不能不接受其背后的动机。一般说来,情绪和动机没有对错,行为可以有合适的,可以接受的;以及不恰当的,不能接受的。本事件中的小杨外公爱孩子心切,急于为外孙出头的动机没有错,但是打人这个行为不可以容忍。所以,小杨外公是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同时,对于小杨外公来说,他也要明白一点,家长处理一件事情的行为模式,孩子看到了,下次也会跟着做。孩子看到家长面对一个情况时产生的情绪反映,便会认定那是正确的,并且在自己面对同样情况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反应。所以,小杨外公如果真的为孩子好,他去教室打同学的做法,会让孩子选择错误的行为,导致日后更大的偏差,反而会害了孩子。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小杨外公的这个行为的确很糟糕,很唐突,而且对谁都没有帮助。所以,当成人打孩子的时候,真的要想想,他的行为究竟有多少成分是为了孩子出头,还有多少成份仅仅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发泄对生活的不满?所以,成人更要学会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2、小王妈妈:帮助儿子学会如何处理冲突更重要

对于小王同学来说,人生所面临的风险和意外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培养出孩子在困难环境中照顾自己的能力,帮助孩子找出有效地处理冲突,把伤害降低到最低的做法是家长的责任。家长过渡卷入孩子的纷争中,孩子是学不到有效的方法,将来在人生中独自面对挑战时候,付出的代价往往会让他更痛苦。

所以,对于小王妈妈来说,要拓宽视角,过于聚焦在孩子受欺负上,就没办法看到孩子的力量。从本事件中,小王同学为了张同学仗义执言的行为值得肯定,妈妈要教会他的是如何既能智慧的解决问题,同时又能保护自己。这样的话,可以培养出一个出类拔萃的孩子。而过于聚焦孩子在事件如何受伤,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消极的暗示,让他以后变得胆小怕事。

当然,小王妈妈会担心,事情能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多大的阴影,给他未来成长会带来多大的影响,而这个恰恰取决于家长真正有多关注孩子受伤的情绪,教会孩子处理好伤害,而不是把眼光一味地投向外面,一定需要对方以何种方式道歉的形式上。

 

对策:

当小王同学遭遇突如其来的意外事件,会有很多情绪,比如害怕、恐惧,不安全感,家长首先要处理的是孩子的情绪,再处理如何向对方家长讨个说法的事情。所有的行为举措一定是出于孩子的利益考虑,把孩子作为一个人来考虑。家长当以爱、鼓励和支持去帮助孩子处理好他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接受和分享孩子的情绪感受,会使孩子有信心学习怎样处理面临的问题,因为孩子感到身边有父母的爱和支持。

帮助孩子处理情绪的方法有4个步骤:接受、分享、引导、策划方法。

接受

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首先要用同理心去帮助孩子描述他的感受。情绪没有对错,我们接纳孩子的情绪。接纳的意思是说,我注意到你有个情绪,并且我接受有这个情绪的你。最有效的方法是直接地说出你看到的在他脸上流露出来的情绪。小王同学带着情绪回家,家长可以说:“宝贝,你看起来有点难过,是吗?”

 

分享

这个技巧最重要一点是必须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孩子需要一些时间去表达他的感受,用点耐性,如他正努力说出情绪,不要打断他的话题,只是单纯的鼓励孩子继续讨论。帮助孩子描述他的情绪,比如:小王同学被打的情绪可能是“愤怒”,也可能是“害怕”;他插嘴说出事实却挨打的情绪是“委屈”,“伤心”,等等,这些表达情绪的词汇,可以让孩子能更准确地与内心的感觉在一起,孩子越能精确地以言辞表示他的感受,就越能掌握处理情绪的能力,便更容易了解和处理他所面对的事情了。

先处理了情绪,孩子有足够的情绪表达后,家长会发现孩子的表情,身体语言会放松下来。孩子平静下来,会让家长知道该怎样进一步引导孩子。

 

引导

家长对不恰当的行为设立规范。勾画出两个明确的界限,一个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另一个是不能接受或者没有效果的东西。情绪本身没有对错,只是情绪推动出来的行为是否恰当,有没有效果。一个受到压力或者挫折的人会以不恰当的方式表达负面情绪,例如打人,骂人或者逃避。家长可以使孩子明白这些行为是不恰当的,有些行为甚至是不被容忍的。

当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家长应该表示理解和接受孩子的情绪和动机,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思考一些恰当的方法来处理负面的情绪。比如说:“你对小杨外公打你很生气,很害怕,很难受,是吗?我明白你的感受。现在,你因为害怕他而不想上学,但那对他来说,他是不会明白他伤害到了你,所以,不去上学解决不了问题。”

对于小王同学被挨打的事情,可以引导孩子思考一些恰当的方法来思考。“你替小张同学打抱不平,却受到了小王外公的伤害,你感到很委屈,妈妈很理解你,同时,妈妈为你的勇敢感到欣慰。

大人打小孩肯定是大人的错,你看到大人不对,去阻止他继续犯错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勇敢的表现。

今天挨打,脸上是有点痛,脑袋里也有可能发闷,这反而可以提醒我们,有些大人犯错,我们小孩子还小可能是没有能力去阻止他们的,那么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是找有能力的人去阻止他们。”

虽然,被打这件事,首先会在孩子的身体上留下一些痕迹,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及时处理,就不会在心理上产生阴影和影响。家长的思维有多宽,孩子的心胸就有多健康。

 

策划方法

帮助孩子处理情绪,解决问题,就要问他想得到什么,然后和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去发展自己的想法。帮助他作出最好的选择,鼓励他自己解决问题。孩子最后领会到:现在我知道自己感觉不舒服的原因了,而且我知道引起这些不舒服感觉的问题在哪里,我应该怎么处理这些问题哪?

如果,孩子感受到有人伤害他了,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和对方做沟通,沟通是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当对方伤害到我了,我要告诉他,我不告诉他,他是不知道的。那么,沟通的原则是“说事实”,“说感受”,“说希望”,“说相信”。比如说,“小杨外公,因为我的插嘴,你打我耳光的事情,我感到我很受伤,很难过,我希望你能对我们这些小孩子宽容些,你想教导我,也请你对我好好说,而不是打人。我相信,你是长辈,你可以成为我们的榜样,让我们学会如何尊重自己,如何尊重别人。”

同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想:如果重新来过,你能想到其他的处理方法吗?这样,以便将来有类似情况出现时候,孩子有更好的应付能力。比如说,看到小杨外公已经在揪张同学的耳朵了,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能制止小杨外公的行为?

“当冲突即将发生,而对手比你更强大的时候,你可以想出多少个办法让风险降到最低?”

人生的每一次的经验都会让我们学到东西,使我们更有效的创造一个成功快乐的未来。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会抱怨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太多,因为问题总是不断的出现,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则不断进步,享受人生,信心十足。当孩子小的时候,便应该教导他懂得这个道理,而不是家长自己冲在前面,替孩子出口气,替孩子解决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