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际关系同事无助焦虑杂谈 |
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在国外留学的留学生, 在外留学已有6年多。 在这边读完本科之后, 我决定想在这里继续申请研究生。也许因为我平时的积累,申请的过程比较顺利,现在已经顺利的上了本专业的研究生。应我的导师的要求,我们这一批入学的研究生每天要在学校的研究室学习。和我一起入学的是几个本国的女生, 刚开始我们相处的不错,但是没过多久,我们之间就出现了一些小摩擦。 究其原因,我觉得有学习和工作两方面。在入研究生之前,我在留学生里面的成绩算是不错的,但是与本国人相比起来,知识学得也不是特别扎实,特别是我如研究院之后,这种不足暴露无遗。工作方面,也有一些与她们想法不同,无法完全融通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我犯过一些差错,我们之间因为工作原因出现过一些不愉快,渐渐地,在这些“同事”的眼里,我便成了个会 “拖后腿”的外籍人士。 我也一直试图努力去改变这种现状,融入这个环境,也试着与她们沟通过,但是却好像与她们的隔阂越来越深。这种不和谐的因素也影响着我学习的动力。现在我在研究室都是做自己的事情,与她们相互之间也不怎么交流了。
学习上,我也慢慢的觉得研究生并不适合自己,不是这块料却还要硬撑下去的感觉。就这样研究生的头一年过去了。 现在我要着手写论文了。 教授给我了交出论文计划的期限。我知道要赶紧去赶进度,可是我却提不起一点的热情。 我觉得自己被孤立, 得不到“同事”们的认可,再加上一些基本功上的不足,现在我对我要做的东西无从下手。现在有时会觉得当时选择读研是草率的, 没有多做一些了解再做决定。 现在一年已经过去,放弃吧,觉得是有些可惜, 也想满足家人的期望; 硬着头皮挺下去吧,真的是提不起干劲,没一点效率可言。 真是有点骑虎难下的感觉。 我是带着这种状态坚持着走下去呢, 还是不要委屈自己,大胆的告诉老师,我真的做不好,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然后坦然的放弃呢?
回复:
你好!
能感觉到你的无力,对周围的环境没有掌控感,对学习也似乎失去了热情。
心理学理论指出,人对自我能力和对环境控制力的知觉是从经验中学习获得的,当一个人控制特定事件的努力遭受多次失败,他将停止尝试,就会把无力感和无奈感泛化到所有事件当中,甚至泛化到实际上能够控制的情境下。比如因为和某一、两个同事关系没处好,就觉得和所有人都处不好,到慢慢扩大到开始怀疑研究生是否适合自己,到写论文动力不足等等。由一件事情的无助形成了对一系列事情的无助,我们称为“习得性无助”,产生了习得性的焦虑或抑郁的情绪。
而这种自我的心理图式会导致真实,叫做自然应验的预言。比如说,我认为自己是“拖后腿”的,于是表现的行为让别人感觉我好像就是怎么都作不好,于是,我也越来越表现的作不好,让人确认,的确这个人拖后腿,于是我也强化了这个观点,我就是在别人眼中是“拖后腿”的。
所有的人际相处模式,有很大部分是自己对自己的假设和暗示有关。现在,你对自己的假设都是负面的、消极的,你给别人传递的信息也会这样的消极、负面。别人回馈给你的信息当然也很少有正面的,积极的。
如果你对人际关系相处不自信,对工作缺少兴趣,那么立即着手调整。所谓的调整,就是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不自信。当自己已经躺在地上的时候,就没有人能把我打倒。然后,慢慢想着,如何对自己好一点,要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一个人85%实际上是好的,但我们习惯看到那个15%弱的一点,而且还残酷地把那一小部分弱的地方和别人的优点想比,越比,越让自己不舒服。这简直是自虐。所以,不要那么苛求自己。一个能到国外读研究生的人,能获得多少国内人士羡慕嫉妒恨啊!那为什么他本人还那么不开心?因为他的眼光和思维习惯性地落到了那些让他不高兴的事物上,他就没办法体会到他的聪明、优秀、努力和坚持。不管他怎样地认为自己底子不好,也成功地申请读研了啊!不管他认为怎样的不适合读研,也到底坚持了一年了啊!
所以,给自己一点鼓励吧,给自己一点信任,多给点自己爱和赞美吧。当自己不那么想做事情的时候,对自己说,我还是能坚持的。不要为自己找不坚持的理由,理由要找总是能找到或者建构出来的,结果是阻碍你的快乐和进步。
最后,大多数心理成熟的人,决定去做一件事,会愿意承担事情的后果:决定不做一件事,也愿意承担不做的责任。这样心智处在自有选择和决策中,自我的力量是强大的。任何事物都不矛盾,是自己的矛盾思维让存在的事情对立起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