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期全球通的卷首语,先贴出来。这篇文章今天的人民日报也删改后刊用了。
为卖玻璃而先砸玻璃的方法最后只能把人类引向绝路
经济这东西颇像跷跷板,这头下来,那头一定会上去。比如,经济过热了,煤电油运等基础产业一定会紧张,于是节能降耗就会成为主题。而经济景气指数下滑,煤电油运等就会宽松,甚至供大于求。纵观人类历史,“跷跷板”是常态,而“平衡木”只能是理想。不仅中国,世界各经济体无不是在这样的“跷跷板”上,忽上忽下。
比如前一段,煤电油运全线紧张,煤价和油价同时窜升,电力也出现紧张。于是全社会都在呼吁节能降耗,限制高能耗产业,鼓励居民少用电。但是前一轮经济偏冷时期,笔者还清楚记得,当时煤矿要玩命讨好电厂,而电厂则千方百计鼓励用户多用电。那时候电力专家最爱比较的就是我们和美国的人均用电量差距,以此来号召大家多用电。后来一些地方被纷纷叫停的高能耗项目以及后来纷纷为了让电而关掉的城市“明亮工程”,都是那时候鼓励电力消费的产物。
由此想到今天,我们似乎又面临着前一周期相同的境况,拉动内需无疑又将成为当今经济生活中的主旋律。而此时,再讲节约、讲节能似乎就有点不合时宜。产品本来就卖不掉,你还在那里说“新三年旧三年”,电本来就富裕,你还号召大家少用电,这不是憋着添乱吗?
的确,从需求拉动经济的理论看,过热了适当抑制消费,过冷了鼓励消费没有错。但是,对这一现象,我一直心存疑虑。
任何一件产品,哪怕是一张纸,生产它都要消耗资源。而地球的资源终归有限,鼓励消费不就是鼓励消耗吗?我一向是比较悲观的环保主义者,总担心我们这代人会把子孙的饭吃掉。因此从内心来讲,对节约型社会,对鼓励节能降耗总是欣然接受而且愿意身体力行。而对鼓励消费、倡导多花钱,则难免心存疑虑。
但是,最近我的上述观点渐渐有了松动。
经济学毕竟不是哲学,它不是抽象的,而是讲实用的,它无法脱离人类的发展阶段,它必须适用于人类现有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力水平。
比如煤炭,一方面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定要节约使用。但另一方面,它又关系着数百万人的生计和饭碗,大家都不消费它,这数百万人的生计就有问题。其它产品也一样,如果大家都像雷锋一样,一双袜子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么大量袜厂就会倒闭。
当然,如果社会需求和供给平衡,社会每年需要一亿双袜子,袜厂也刚好生产一亿双,那当然最好。但是这样的平衡事实证明无法达到,否则计划经济就不用改革了。所以,就现实而言,消费的确是经济和社会都不可缺少的行为,至少在人类还没有找到一种计划和市场以外更好的经济体制前,需求拉动还是必须的。所以,抛开道德层面讲,消费的意义甚至大于节俭。因为客观上正是你的消费行为养活了别人。
但是,承认消费的好处并不能排斥节约,因为消费不等于浪费,否则人类经济就真的变成为了增长而增长,靠浪费换来的增长无异于饮鸩止渴。
道理很简单,煤炭过剩,我们自然要想办法给煤找出路。但这出路绝对不能是鼓励电厂重新把降低的发电煤耗再升上去。这种行为虽然表面上给煤找到了出路,但带来的浪费对人类社会毫无益处。所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政策其实和节能降耗并不对立。
因此,我们强调扩大内需、鼓励消费一定是鼓励合理消费,而绝不应该是容忍甚至纵容浪费。就国内现实而言,如何扩大八亿农民的消费水平是关键所在。因为他们的消费水平低,所以才最有扩大的潜力。也只有农民的消费能力增强,中国的内需才能真正扩大。相反,如果一说到刺激消费,就只想到城市,甚至就只把眼睛盯向富人,效果可能相当有限,而且还很可能会导致资源浪费。
总之,拉动经济,我们要刺激消费,但绝对不能放任浪费。为了卖玻璃,而雇人砸玻璃的方法,最后只能把人类引向绝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