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时工是消息灵通人士,小区的大事小情都是她告诉我们。今天她又带来消息:邻居大姐的癌症好了。她说,病好后大姐简直换了一个人,完全想开了。什么工资、待遇、职称,过去放不下的这些,现在觉得都不再重要。
类似邻居这种人生观蜕变,不少人都有过。一场濒死体验让不少人算是明白了生的意义。
晚上看动物世界,说非洲大草原的狮子、猎豹、鬣狗和角马的。这些动物的一生,就在追杀和逃亡中度过。于是妻子感慨道:“你说这些角马,一辈子都在逃命,它们来世界上就是为了从狮口逃生吗?它们的生命意义何在?”
我差异于妻子的感慨,因为类似生命意义这样深刻而显得“无用”的问题,她很少思考。今天是怎么了?我对妻子说:“那么你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妻子想了想说:“也是,人和动物一样,说不清为什么活着。”
于是我告诉妻子:“如果你像邻居大姐一样,也经历一回生死考验,你就知道活着为什么了。”
说所有人都不明白为什么活着可能有点绝对,但是如果说世界上60亿人中多数,中国13亿人中的绝大多数不明白活着的意义恐怕不为过。
不信你想想自己,恐怕多数时候是稀里糊涂地活着。活着,可能只是趋从于某种惯性,或者是因害怕死亡而活着。
为什么我们不明白活着的意义?因为我们对死一无所知。正因为不知道死,我们把太多本来不是生的本质的东西当了真。比如,邻居大姐经过生死考验而放下的职称、待遇、收入等等,其实并非人生的真意,不过是人生的附属品,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人类对于生研究了不少,无论从科学层面还是哲学层面。但是真想吃透,不去研究死恐怕永远是雾里看花。因为生死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你无法分开。
为什么有宗教信仰的人,比较而言会活出点意义?宗教除了研究生,更研究死是重要原因。如果我们把死当成一切归零,生就被孤立起来,而且支离破碎,就很难认识全面。
对死研究最透彻的又当数佛教。佛教对死的描述可谓细致入微。比如对人死后在“中阴身”(人投胎转世前的一段时间)阶段,每一秒钟的变化都有详细的描述,包括临终看到的光、意识变化等等,都描述的极其详尽。
过去,不信佛的人视之为荒诞。但经过近些年科学特别是生命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佛教的这些描述的真实性。而且,如果比较一下各民族关于死亡的文艺作品,也能发现其中的惊人相似。比如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描写冉阿让临终前看到满屋的白光,这情景就和佛教对死的描述极其吻合。
其实道理也简单,不知男,焉知女,不知多,焉知少,不知上,焉知下,不知冷,焉知热。同样,不知死,焉能知生?明白了这个道理,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东西,并不重要。相反,能带走的,那才是最最重要的。
那么什么是能带走的?还是两个字,因果。因此,趁还活着,广种善因少作孽,恐怕才是今生的大意。否则种的是芝麻,怎么能指望来生结出西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