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书推荐:《康熙家训》

(2018-08-31 21:26:42)
标签:

文化重建

立品图书

分类: 读书与出版

康熙家训》序言

 

家训,顾名思义,乃先辈留给子孙后人的处事做人经典,它凝聚着风霜洗礼后的人生哲理,也记录了岁月荏苒中的大智大慧。它厚重、精深而又宏富。

在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史上,家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所谓“尊严家讳,矜尚门地”康熙朝大学士张英曾作《聪训斋语》,其中提到作为家长对子。他说:“思子息蕃衍,焉能保其无疾病痛楚之事,贤愚不齐,升沉各异,聚散无恒,忧乐自别。但当教之孝友,教之谦让,教之立品,教之读书,教之择友,教之养身,教之俭用,教之作家。”可见,古人视家训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该给予的不可或缺教育

古人为学,以自治其身心为尚,强调“修身”“齐家”。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训等,都在强调“养性养身”。相对于普通人,帝王家训更是承载着帝系传承的重任,是皇帝子孙的必修课。它除了帝王的治国理念之外,还有常人的生存立身之道。而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康熙帝的《庭训格言》当占有重要一席。

康熙帝八岁登基,继皇帝位,在位六十一年(1661-1722)。作为帝王,他一生黾勉学问、武功文治,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开创了康乾盛世,被誉为守成兼创业的杰出君主。作为父亲,他是一位重视子教育的严父。在清代的帝王中,以康熙帝的皇子最多,共有35人,成年者有20人,他们大都文韬武略,这自然与康熙帝的悉心教育分不开。据清人吴振棫的《养吉斎丛录》记载:清朝“皇子皇孙六岁即就外傅读书,寅刻至书房,学习满洲、蒙古文毕,然后习汉书”。而这项针对皇子的严课读制度正是始自康熙帝,所谓陶淑涵养之功,必自幼龄始

康熙帝为皇子们选出了翰林院中最博学的人出任师傅,如张英、熊赐履、汤斌、李光地、顾八代、法海等人,皆为满汉宿儒。但他仍不放弃亲自授课与考核的机会,特别是对皇太子。康熙帝自己说过:“朕于宫中谕教皇太子,谆谆于典学时敏,勤加提命,日习经书,朕务令背诵,复亲为讲解,夙兴宵寐,未尝间辍。” 以致供职于南书房的词臣王士祯评价说:康熙帝对皇子教育之严之勤,“士大夫家不及也”

康熙帝还经常亲自检查皇子们的活动,审阅他们的文章。官书《康熙起居注》记载了一则他对诸皇子学习状况进行考核的事情,时在康熙二十六年六月十日下午,正值酷暑。康熙帝率官员来到太子书房无逸斋,召诸皇子至前讲诵,令官员们观之。随,康熙帝从身边几案上取下经书十余本,交给太子师傅汤斌,令其信手抽取,根据汤斌随意翻到的章节,皇三子、四子、七子、八子“以次进前,各读数篇,纯熟舒徐,声音郎朗”接着又令皇长子讲了格物致知一节,皇三子论语乡党首章,皆逐字疏解,又能融贯大义在大臣们的一致赞扬声中,康熙帝告知皇子们所以能如此精熟于儒家经典的秘诀,他说:“朕幼年读书必以一百二十遍为率,盖不如此则义理不能淹贯,故教太子及诸皇子皆是如此。”在这次考核中,皇长子胤褆不过十五岁,最小的皇八子胤禩方六岁,按照皇子五六岁开始读书的规定,皇八子习儒家经典的时间最多不过一年。

康熙帝不仅要求皇子们研读儒家经典,更注重他们的武功骑射及性格毅力的磨炼遴选八旗武员弓马、国语娴熟者数人,更番入卫,教授皇子骑射。法国耶稣会传教士白晋在《康熙帝传》中说:“皇帝特别重视皇子们道德的培养以及适合他们身份的锻炼。从他们懂事起,就训练他们骑马、射箭与使用各种火器,以此作为他们的娱乐和消遣。他不希望皇子们过分娇生惯养,恰恰相反,他希望他们能吃苦耐劳,尽早地坚强起来,并习惯于简朴的生活。”

由此,康熙帝对皇子的教育仍不失为今日的一部教科书。由华夏出版社推出的《康熙家训》,是康熙帝《庭训格言》的四库全书影印本为底本《庭训格言》出自雍正八年,由雍正帝胤禛与其兄皇三子诚亲王允祉将乃父生前的语录加以追述,记录各条,萃会成编,共一卷,246条。从其内容上来看,大体为康熙帝晚年与皇子们在召见”“问安等场合下的一些格言,虽说经其子整理后难免有溢美之处,但从其巨细悉举的谆详说教中,不难看出康熙帝对子后辈的殷切关爱,而铭言珠玑,足以垂为立身典范。

《康熙家训》仍以雍正帝的“序”为开篇。该序概述了全篇的内容:有纯孝、主敬、存诚的个性品德培养,有任人敷政、君主治天下的宏猷大略和慎行重谷的帝王仁政,还有礼乐文章、天文地理之渊博精深的知识与识见,有家人父子间存身立命的切身感言。而每一“训”多有经典引据。故雍正帝赞其“文辞精要,意旨深长”“虽卷帙简约,而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道,罔弗兼该,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传,一以贯之矣”

中华民族向以家国天下为重,将国和家紧密相连,而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训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道德缺失、孝义沦落、人心不古的今天,华夏出版社将康熙帝的《庭训格言》整理成《康熙家训》一书出版,以飨读者,对于重启中华传统文明中的重庭训家教、重门风德行等优良传统,维护良好的社会风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有于此,诚友人之邀,为是序。

                                                刘凤云

                                        2018年7月16日 于颐源居

 

  

 

生命因传承而生生不息,家族因传承而延绵不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谁能避开传承二字?这是生而为人所必须面对的。而传承的实质,则必然落实于教育。当前,接班人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富二代教育,似乎已然是中国社会所面临地大问题。

当成人面对孩子的怠惰、疲沓、慵懒、狂傲等现象,时常简单的冠之以叛逆二字。其实,这是以成人世界固有的思维方式来评判的结果,而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已经存在很大的偏差,失于中道。

那么,家族的传承、接班人的培养,又该如何做呢?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生俱来的那股韧劲、锐气、勇气,又该如何找回?康熙家训一书,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康熙家训是雍正帝记录其父康熙帝生前之教诲,共计两百四十六则。

训曰:朕八岁登极,即知黾勉学问。彼时教我句读者,有张、林二内侍,俱系明时多读书人。其教书惟以经书为要,至于诗文,则在所后。及至十七八,更笃于学,逐日未理事前,五更即起诵读;日暮理事稍暇,复讲论琢磨,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朕少年好学如此,更耽好笔墨,有翰林沈荃,素学明时董其昌字体,曾教我书法。张、林二内侍俱及见明时善于书法之人,亦常指示。故朕之书法,有异于寻常人者,以此。

训曰:云:日新之谓盛德。学者一日必进一步,方不虚度时日。大凡世间一技一艺,其始学也不胜其难,似万不可成者,因置而不学,则终无成矣。所以初学贵有决定不移之志,又贵有勇猛精进之心,尤贵有贞常永固不退转之念。人苟能有决定不移之志,勇猛精进而又贞常永固毫不退转,则凡技艺焉有不成者哉!

训曰:世人皆好逸而恶劳,朕心则谓人恒劳而知逸。若安于逸则不惟不知逸,而遇劳即不能堪矣。故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由是观之,圣人以劳为福,以逸为祸矣。

康熙少时八岁登基,克自勤勉,自言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试问,这般精气神,现在还有几人?康熙素有千古一帝之称,当然,对此评价,褒贬不一,但是康熙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无疑是成功的典范。我们也不难看出,在康熙对子女的训言中,无不闪耀着儒家智慧,也就是孔子所指引的方向——勤勉自强。

我们抱着向古人请教的态度,不拘泥,不复古,立足历史,解决当下,指向未来,向儒家借智慧,向康熙借经验,以此解决今天的切实问题。感谢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刘凤云先生本书所撰极具指导意义的序言。本书的出版,寄望读者能从康熙对其子女的训导中,各自生发出适宜于自身的教育智慧。

 

钱健

一八年七月三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