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庄师范的简介(2015年9月版)

标签:
文化重建辛庄师范 |
分类: 我们的教育实践 |
[编者按]
今年上半年,关于辛庄师范全日制进修班的课程设置,一直在多方求教、反复研究。近日,已经开始了第二届全日制班的面试工作。来面试的有40多岁阅历丰富的求学者,也有年仅15岁、由父母陪同远道而来的高中生。无论是年长者,还是年轻人,都有一份对待生命的真挚,以及乐于学习的强烈愿望,不禁让我联想起1970年代末刚恢复高考的时代。那个时候,我还年幼,但我生活在中学校园里,目睹了父亲带领高三毕业班备战高考的情形。我的大堂兄小学四年级就辍学了,后来学了木匠,发奋复习,竟然考了江西大学中文系。恢复高考头几年,大学里都是混龄班,有的大学生孩子都有好几个了。那是一个政治上拨乱反正的时代,而今天似乎到了一个文化上拨乱反正的时刻。许多已经受过高等教育、阅历丰富的朋友愿意沉下心,回炉深造,这是特别值得敬佩和高兴的事情。中国人是好学的,而这个“好学”经历了一百年的外求,终于回归生命本身了。幸甚至哉,真值得对酒当歌啊!
经过几个月来的反复斟酌,整理了一份《辛庄师范简介》,以告世人:我们是谁?我们想干什么?同时,这也是时刻给我们自己的提醒:这里没有高高在上的精神领袖,只有行进在“大人”之路上的求学者。在这条路上,所有人都互为师生,互为增上。而这条学习之路是一辈子的事情,止于至善。
该简介资料所用的背景图片,都摄于河北正定开元寺。欢迎广而告之,分享给有缘人。
“功夫”这个词有一层含义是指做某件事情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我们特意将“习功夫”提出来,是对治当前人们普遍不肯在一件事情上专注的态度。在令人眩目的当今时代,更需要沉着,一门深入,一通才能百通,才能触类旁通。在这里,修习的“功夫”,于文道来讲,选择的是书道;于武道来讲,选择的是形意拳的内家功。我们希望这两项“功夫”,能够成为陪伴大家一生的礼物。
孔子在教学中注重“礼乐并举”。“习礼”就是懂得距离与分寸;“习乐”就是懂得融入与亲和。不同时代“礼”和“乐”的形式可以变化,但“礼乐”的精神不变。“礼乐”的精神就是中和之道,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完美的和谐,不是乱来。我们通过学习,不是复古,而是以不变的“礼乐”精神,创造出新的“礼乐”形式。不仅落实在重大的节庆祭祀、婚丧典礼当中,而且影响到日常的衣食住行,移风易俗,开创出“礼乐”文明的新面貌。
生命从来就不是一座孤岛,而是源源不断的河流。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他们的圣人——体证了遍布宇宙的真理的人。这些证道者的言行可以作为后人的指南。这些经典的价值是跨越时空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习中国古代圣人的经典,还要学习印度人、犹太人、阿拉伯人等不同民族的圣人经典。追根溯源,找到不同文明的相通之处,突破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观念束缚,做一个有天下情怀的人。
很难想象,人类历史上如果完全没有诗歌,会是怎样的情景?实际上,当今时代人们普遍呈现出来的面目呆板、缺乏情趣,与诗歌从日常生活中逐渐消失有关。学诗歌,是为了帮助我们把心性打开,让生命有“诗情”,让生活有“诗意”,并不局限于某种形式。“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诗歌与礼乐相通。把诗歌带入中小学课堂、带入日常生活,可以正人心。将来合乎“中和之道”的歌曲能否引领风尚、成为主流,这不仅是这个时代诗人和歌者的责任,更是人类文明需要面对的重大考验。
中国古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就是对待天地的态度,所以中国古人把历史称之为“春秋”。人有生老病死,社会有兴衰更替,在如此不确定的世界,我们该如何安身立命?学习人类的故事,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博学,而是端正我们的生命态度。辨是非、明善恶,才能培养独立而稳定的人格,进而可以帮助建立健康、和谐的社会秩序。学春秋,不只是学习孔子编撰的《春秋经》,而是面对当今天下,培养“天下春秋”的心胸和见识,从而通古今之变。
为期三个月的进修课程,也主要开展以上六个方面的学习,只是由于时间关系,无法深入。但这三个月的启蒙,主要解决一个“信”的问题。从改变习气、改变思维方式开始,帮助学员对生命确立大信:“天大,地大,人亦大。”对“大人之学”有了基本的信心和基本的思维方式,今后才可能深入学习。
中国古代读书人有一幅很有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关心时事。不仅组织专修班学员每日集体观看电视新闻,不定期地组织时事报告会和学术沙龙,帮助大家扩展视野,而且带领学员以参访、采访和策划组织各类论坛等方式,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同时,我们引导当地村民掌握新的技艺,辅导村民的孩子课外学习文化艺术,承担一所社区大学的职能。
http://s2/mw690/001DlpWnzy6UJyXlVZfc1&690
http://s3/mw690/001DlpWnzy6UJyXN88a42&690
http://s15/mw690/001DlpWnzy6UJyYfGmW7e&690
http://s13/mw690/001DlpWnzy6UJyYNc60dc&690
http://s12/mw690/001DlpWnzy6UJyZubkT1b&690
http://s12/mw690/001DlpWnzy6UJyZXXrZab&690
http://s4/mw690/001DlpWnzy6UJz0Uow343&690
http://s1/mw690/001DlpWnzy6UJz1j8Hef0&690
http://s3/mw690/001DlpWnzy6UJyXN88a42&690
http://s15/mw690/001DlpWnzy6UJyYfGmW7e&690
http://s13/mw690/001DlpWnzy6UJyYNc60dc&690
http://s12/mw690/001DlpWnzy6UJyZubkT1b&690
http://s12/mw690/001DlpWnzy6UJyZXXrZab&690
http://s4/mw690/001DlpWnzy6UJz0Uow343&690
http://s1/mw690/001DlpWnzy6UJz1j8Hef0&690
附文字版:
中国·辛庄师范简介
Ⅰ.我们是谁
这是一家有别于一般的师范院校的教学机构,旨在帮助人们从人类古典的教育思想中得到启发,从而促使个人在生命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并借此更好地参与到外部世界。
本机构以培养老师为首要任务。在这里,“老师”指的是可以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这些人很平凡,但有志向,他们将主动地参与到当今世界文化重建这项不平凡的事业当中。因此,他们行进在“大人”之道上,他们实践并倡导的教育可称为“大人之学”。
Ⅱ.我们的教育主张
教育是如此重要,它与人类的集体意识深深地缠绕在一起。因此,我们认为,教育是当今世界文化重建的惟一途径。
教育与“道德”有关,但这个“道德”不是指抽象的伦理学概念,也不是指世俗社会的人为规范。中国的老子曾用五千个汉字写下了一本小册子,后人称之为《道德经》。我们提到的“道德”,与老子所指的“道德”是一致的,它等同于遍布宇宙的真理。人类历史长河里,有无数人在体证这个真理。然而,到了当今时代,许多人把生命与这个真理割裂开来,不仅造成了个体生命的困顿,而且把人类引到自我毁灭的边缘。
在无数体证宇宙真理的修道者当中,我们将重点学习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以他实践过的教学体系为参照。孔子面对他所处时代人心混乱的局面,致力于用前人的精神传统来会通今人的思想,从而超越所有局限的价值观念。他的意图很简单:如何以不变的精神,来面对一个变幻莫测的时代。用老子的话来讲,就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在孔子眼里,教育不仅是一个专业,教育这项工作与这个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复杂的问题联结在一起。孔子用他的一生启示我们:一个人清醒地入世,意味着他必须对这个世界一切“难”问题和“硬”问题有明朗的态度。
因此,基于对孔子教育精神的认同,我们将本机构的办学宗旨确定为:
自明,自然,中和
“自明”是天赋的,“自然”是本有的。我们通过后天的学习,发挥人人皆有的天赋的能力,面对这个本有的世界,于言于行尽可能做到中肯、切实,贴近中和之道。
Ⅲ.我们的做法
在这里,全日制进修班的学员须过集体生活,卫生打扫,一日三餐,由同学们轮值完成。在校期间,对作息和言行有一定要求,以免失于懒散、懈怠。同时,主要在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学习:
一、习农工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需要扎根于大地,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创造。通过每日耕作,真切地感受到四时变化,以及天地伟大的创造力,从而对生命生起正信,对天地生起感恩之情。在这里,耕作是必修课。作息时间根据季节不同有所变换,上课时间也根据每日的农活做灵活调整。同时,农闲时学习木工、泥瓦工等手艺活儿,避免成为头重脚轻、自以为是的“两脚书橱”。
二、习功夫
三、习礼乐
四、学经典
五、学诗歌
六、学春秋
Ⅳ. 全日制进修班
(ⅰ)为期三个月的进修课程(“大人之学”的启蒙)
(ⅱ)为期三年的进修课程(“大人之学”的深入)
通过为期三年的学习,帮助学生初步达到“小成”,走向“大成”。所谓“小成”,就是在学习方面、在交友方面能够明辨是非,人格基本稳定。所谓“大成”,就是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精神独立、思想明澈、行动果敢。这种学习是需要用一生去践行的。这样的践行者,才会走出生命的孤岛,不断扩展生命的格局。
Ⅴ.“天下教育论坛”和高级研讨班
我们认为当前的世俗教育忽略了教育的根本,不能代表人类教育的未来。而有天道信仰的各大宗教及非宗教人士应当携起手来,给愈来愈“短视”的人类教育注入伟大的精神。因此,我们围绕不同主题,将组织“天下教育论坛”和高级研讨班。与当前通行的“世界教育论坛”和“国际教育论坛”不同的是,我们突出“天下”的视角,即立于“天人之际”,重新打量红尘世界。我们开始筹备的第一届论坛确立的主题为:“基于儿童健康的教育。”
Ⅵ.短期培训和工作坊
我们有基于生命教育的各种短期培训和工作坊,主要集中在教育和健康两大领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师和专家,帮助我们看到生命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我们还将开展形式活泼的行脚、游学、参访活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Ⅶ.其他教学活动
Ⅷ.教师和专家团队
我们有学修并重的客座导师,他们年龄、学术背景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都是“大人之学”的修证者。现将部分老师介绍如下:
王镇华老师,来自台湾。他曾是古典建筑专家,后来因为对幼女的一句承诺:“爸爸许你一个清新的社会。”开始创办书院,二十多年来一直以喝稀粥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坚守。他有宗教家的精神,对人类的疾苦和无明有深深的同情,同时他对宗教的弊端和现代学术的误区有深刻的认识。
林明进老师,来自台湾。他是台湾最著名的高中最优秀的语文老师,从事教学工作已经三十多年,但他更重要的经历是他跟随他的老师爱新觉罗·毓鋆学习经典长达35年时间。因此,他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国语老师,而是能把中国经典源源本本、深入浅出讲出来的“语言艺术家”。
薛仁明老师,来自台湾。他曾在大学就读于历史专业,但对现代人研究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产生了很大的怀疑,于是在台湾的乡村隐居,深入儒释道三家。他的写作和教学,关心的焦点,是文化之重建与生命之修行。他讲课和他文字的风格一样,如行云流水,春风化育,形散神不散。
刘森老师,他将近80高龄,但仍满怀年轻人的热忱。他自幼跟随他的父亲学习音乐,学习、吸收世界优秀音乐去推动民族音乐发展。他遍访名师,学习指挥艺术,学习声乐和歌剧艺术。他年轻的时候已经是中国著名的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晚年他更是对中国古典音乐一往情深,正在积极地筹建中国古典爱乐乐团。
王林海老师,以书入道,以中格西,重新打量人类心性艺术史,成一家之言。长期隐居,远离书画界和学术界,四处云游,笔耕不止,终成硕果。目前致力于培养书道人才,“继往圣,开来学。”
马世琦老师,11岁开始学拳,师从文肇楠、关秉公先生,至今已70高龄不曾就过医。功夫精湛,德艺双馨,淡泊名利。马老22岁起开始教拳,至今已教拳近50年,他结合自己对形意、内功、中医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去除旧弊,提粹精华,化繁为简,总结出八式桩功和八式动功,简单易学,使没有任何武术基础的普通人都可以快速入门,诚可谓大道至简。
李辛老师,他是这个时代中医界的杰出代表。他认识的中医,不仅是“中国之医”,而是“中道之医”。他不仅有佛道两家很深的修为,而且对西方的自然医学有深入地了解。他有丰富的中医临床和教学经验,专长方药、针灸、静坐和心理咨询。他和法国中医师Claudine合著的《回到本源——古典中医启蒙对话录》一书,充分体现了他对人的医学的洞见。
我们还有以华德福教师为代表的丰富的专家资源,他们都曾经在辛庄师范任教,并愿意推动中国的教育改革和文化重建事业。
潘定凯老师,定居于美国,为美国加州执业针灸师。他是一位极有修证的佛教徒,喜爱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发表过许多有关身心灵整体健康的文章与译作。他曾翻译过斯坦纳博士著作《灵性科学入门》《超越生死门》《童年的王国》,对斯坦纳博士开创的“人智学”有深刻的认识。
李泽武老师、黄晓星老师和张俐老师,他们是中国大陆第一所华德福学校的创办人和管理者。他们的行动极大地激发和推动了中国民间的教育改革。李泽武老师是中国大陆第一位华德福小学主班老师,张俐老师是中国大陆第一位华德福幼儿教师,而黄晓星老师,则是将华德福教育引入中国大陆的第一人。
Ⅸ.如何申请入学
关于全日制进修班,我们常年招生。学员先体验为期三个月的进修课程,如果适应并有深入学习的意愿,可进入到为期三年的进修课程当中。
招生对象:年龄在15岁-45岁之间的有志求学者。国籍不限,性别不限,学历不限,所在地区不限,宗教背景不限。
如果您想申请入学,需填写①报名表(向我们负责招生的老师领取),同时需提供②亲笔自传一份(自传里须介绍父母的家庭背景、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以及为什么要来这里求学。自传请用钢笔书写,拍成照片传来)、③本人照片(一幅)、④本人视频(一段,含5分钟的演讲)。
我们收到报名材料之后,会与您及时联系,根据具体情况安排面试。
报名电话或短信:18210129351(玄静老师)、13716773661(曹哲老师)
报名邮箱:fantastic717@163.com、caozhebj@sina.cn
(请将报名需要的四份材料:报名表、亲笔自传、本人照片和视频,压缩成文件包发来。注意文件包和文件名的格式统一为:“姓名--报名材料--日期”)
辛庄师范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辛庄村
前一篇:从东走到西:暑期参访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