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台湾华德福学校参观记

(2011-10-23 15:44:38)
标签:

华德福教育

杂谈

分类: 读书与出版


  国庆学校师训期间,抽空去了一趟台湾,走访了几所当地的华德福学校,感受颇多,在此愿与更多朋友分享。

 

百闻不如一见——访慈心

 

  在印度亚太地区华德福教育大会上对台湾慈心学校的教师团队印象就很深,感觉他们很团结很有朝气,学生制作的工作本也极其漂亮。这次实地参观,虽然只有半天时间,但的确可以从校园里处处可触摸的生动和美之中感受到建校者的用心。
  学校座落在一个小村落旁,远处是群山,云雾缭绕,周围有稻田。校园没有围墙,有一个小小的正门。张纯淑校长介绍说,这所学校的基础设施是一所旧的公立小学的校舍,当年承接下来的时候,国外指导老师完全不相信在这个地方能办好一所华德福学校,但十几年过去了,这个地方成为了孩子与老师们的乐园。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天下午到台中的磊川学校,也生出同样强烈的感受。
  什么是“功夫”?就是那个催人老的“岁月”,就是那个时刻在滴答作响的“时间”。与一脸平和的张纯淑校长面对面,听那位当了姥姥却依然神采飞扬的林玉珠校长叙述自己的故事,看着美丽的校园里,充满朝气的孩子们向他们的校长打招呼,我们就能明白,一所成熟的学校,与一个人和一群人的生命品质、与她和他(她)们的专注与创造息息相关。
  慈心有专门的音语舞教室、音乐教室、绘画教室、泥塑教室、书法教室、化学实验室和电脑室等,令人羡慕,但这所学校最大的财富是一批各具才华、充满热爱的教师。暑假南山的师训,邀请了慈心的杜文仁和黄媛芊老师,与他俩有过短暂的交流,此次宜兰相见,更有几份亲切。老杜送给我一本他校订的《神智学》,聊到歌德馆和人智学的现状,他坦言,斯坦纳之后人智学的传承和发展历经两三代人,在欧洲已经显出后劲不足,而在亚洲特别是在中国将可能重新焕发活力。老杜谈到的这一点将是华德福教育能否真正在中国落地的关键。西方人的灵性复兴运动与沉睡了百年的中国文化巨人相遇,如何开启新的人类文化——这件大事将感召无数志士以身相许。
  国庆节之前,一个人跑去看了一场电影《辛亥革命》。黄兴带着那些年轻的读书人拿起枪在广州起义,惨遭失败,看着这波澜壮阔的一幕,情不自禁,泪流满面。一批最优秀的读书人,却拿起了枪,以他们的血肉之躯去与那个旧世界搏杀,何等壮烈!这就叫做不惜命,这就叫做大无畏,中国的教育变革和文化重建,需要一批这样的觉悟勇士。在北京以及在大陆各地,投身华德福教育的家长和老师,是不乏勇气的,但若时时怀有这样的大图景,那份“勇”就能持久,就不容易因暂时的困苦而气馁,也不会因不可避免的人际冲突而沮丧。
  孔子曰:“仁者必有勇。”而知“仁”,须知天地之大。谭嗣同在《仁学》一书说得好,他说: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会生分别,他分别出了一个“我”,同时将与“我”对立的存在皆视为“人”。“其机始于一人我,究于所见,无不人我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的种种见识,都与“我”和“他人”的分别有关。当我们的视野狭窄时,就容易在意“我”与“他人”的分别,“自我”就会变得很大。许多夫妻在外面对人挺客气,在家里却不懂得礼让,“肆其咆哮之威”,“自我”都很大;处于消息敝塞之地的人,好疑忌抵诽,当经常出去游历,见到天地之大,他的“自我”自然就会变小。天地万物,通于同一个精神(灵性)世界,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合乎道,因此,谭嗣同感慨说:“同生此地球而同为人,岂一二人之私意所能塞之?”
  教育是后天人为,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去构建种种概念和理论,所谓立“名”,但名相一确立,儒家的、佛家的、基督教的、人智学的,人们就容易生出分别,往往维护这个,攻击那个,对此不可不慎察。

 

http://s8/middle/5942422ftaff28612ac37&690

慈心学校外景

http://s16/middle/5942422ftaff286a6fb5f&690

另外一种可能——访仁美国中

 

  到了台北,与孟利老师联系。她是北京华德福教育重要的播种人之一,当年随着先生来北京工作,就在家里办了一所华德福幼儿园,办读书会,介绍台湾的老师来办工作坊,忙得不亦乐乎。记得与凯鹏老师、松枚老师的第一次见面就是在她家里。
  孟利老师因为在进修研究生课程,所以先介绍她孩子所在学校的家长会会长萧邦龙先生给我,请他陪我到学校参观。台湾的教育环境与大陆相比相对宽松,慈心是国有民营,仁美国中也是一个特殊的案例,一群被华德福理念吸引的家长说服政府,在公立学校里面办实验班,四年前只有一个混龄班,现在已经发展到了每个年级都有一个班,三年级甚至是两个班。校长由政府指派,教师虽然有家长推荐,但也是由政府聘用并支付薪酬。尽管有政府支持,但一个学校里面两种体制,也时有摩擦,很是辛苦。我问萧会长,今后是不是还会独立出去办校?萧会长很有信心,笑着说,谁出去还不知道呢。我心里一乐,四年前我们在北京筹备学校时,也动过这样的念头,但壁垒森严,谈何容易。不过,我想在大陆的一些中小城市以及乡村,与开明的当地政府官员协商,也是有这种与公立学校合作的可能的。
  参观的第一个教室正好是三年级,主班老师李明玉小姐很热情,向我介绍种种情况。她的班正好讲过了创世故事,同时也在学习《千字文》,而另外一个三年级班在学习《三字经》。李老师非常用心,每周与家长有一份通联本,有孩子画的画,有家长的留言和老师的回复。在学生值日栏,每天由值日的学生自己将名卡标上,认领工作任务。孩子们每天也有一点点作业,但孩子们都很乐意完成。
  又到了另一个高年级班,主班老师张维国先生向我介绍他教书法的心得,他正在教孩子们临王羲之的帖。台湾引入华德福教育尽管只有十几年历史,但他们的经验对大陆的华德福教育实践以及整个中国的教育变革都有更为直接的借鉴作用。
  临走前,萧会长专门带我去看由家长们创办的一家“悠活馆”,提供各种有机食品,组织家长的读书会和工作坊,是真正意义上的父母之家。他们还办了一份刊物,让每个家庭的父母讲述自己与孩子的真实故事。接过这份朴素的刊物,我很感动,有志者,事竟成,是之谓也。


http://s13/middle/5942422ftaff289fdadac&690

三年级主班老师李明玉小姐

http://s1/middle/5942422ftaff28a77d660&690 孩子们写的《千字文》
 
  
动人的传说——访磊川

 

  从仁美国中所在的桃园坐火车到台中,然后掉转头,乘另一列火车到了一个名叫“太原”的小站,磊川的林玉珠校长专门来车站接。
  林校长7月份在成都与我们学校的老师们见过,对南山的老师很是称赞。我问她,华德福学校的老师有不少来自家长,没有师范教育的背景,也没有教学的经历,与那些有过师范专业背景再投身华德福教育的老师相比较,哪个优势更明显?林校长认为,那些没有师范专业背景又没有教学经历的老师会显得更有创造力,什么都愿意去尝试,而有师范专业背景的老师反而会有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不容易转过弯来。但有趣的是三年之后,情况会发生一些变化,有师范专业背景的老师只要突破了自己既有的框架,就会有一个突飞猛进,而没有师范专业背景的老师这时候后劲会显得不足,似乎碰到了天花板。
  我专门参观了他们三年级的教室,三年级的主班老师很年轻,可能刚参加工作不久,但气质平和,不乏自信。我上回到台湾是五年前了,在之前还去过两回,但这一回到台湾,有一个明显感受,台湾民众的整体素养是高过大陆的,从餐厅到书店的服务人员,无论是谈吐,还是对人细心照料的程度,都敬守一份礼。我想五年前到台湾之所以没有如此明显的感受,应该是自己年轻气盛、目中无人、不懂礼的缘故吧。
  林校长曾在美国学习质优教育,后来又修心理辅导专业,她刚翻译出版的《儿童健康指南》立品将在年底出版简体字版。林校长每天早、中、晚都要安排和不同老师的约谈,她说一个人的成长需要有人陪伴,她愿意当这些年轻老师的陪伴者。听她这么说,我很惭愧,也更清楚自己的不擅长,我是做不了林校长的这份工作的。这回来台湾,实际上我也在思考自己的定位,我如何能够发挥自己的所长,从而更好地帮助我们的学校,而不是成为制约学校健康发展的一个因素。
  林校长还声情并茂地讲了“磊川”这个名字的由来。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从前有一个村子,旁边有一座石头山,村子里老百姓生病了,有人说石头山里有治百病的草药,但你寻到草药之后下山时千万不能回头,一回头你就会变成一块石头。有无数人进山找草药,草药并不难找,但下山时他们都忍不住回头,所以多少年来没有一人能顺利归来。有一天,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一群人上山,手挽着手,不断互相提醒,特别是下山的时候,终于,大家用这个办法相互搀扶,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http://s15/middle/5942422ftaff28e762f1e&690
漂亮的幼儿园外墙


http://s15/middle/5942422ftaff28f628e2e&690

  
  
浪漫不仅是温情脉脉,更是天地情怀——访海声和山峰国小

 

  在台中还有另两所华德福学校,第二天,我去参观了其中的一所——海声学校。学校离海不远,散步课可以带着孩子去海滩,想想这个画面,就很令人神往。创校人张宜玲老师曾在英国爱默生学院进修,与黄晓星老师同学,对幼儿文学很有研究,她正着手研究中国故事与华德福教学大纲的对应。(磊川学校也正在做这样的工作,每周的学校通讯中都有教师的教学心得分享。)我和她说起准备给三年级孩子排音乐剧的想法,她很鼓励,而且将她写好的剧本送给我参考。
  正在台湾南部参与创办一所1-12年级完备的华德福学校的余若君老师,也是宜玲的同学。小余老师在慈心学校工作多年,擅长艺术教育,今年8月与一批志同道合者迁到云林的山区里,将一所公立学校改造成华德福学校。我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在带一个工作坊,她带领学员如何了解当地的物质身体,感受这些树木、山石的以太体和星芒体,用中国式的语言来讲,就是从这些有形有相之中,去体会那无形无相的生命,感受气象万千,天地造化。
  华德福教育是浪漫的,但浪漫不仅存于粉红色的棉纱和温馨的烛光,也见于天地之大。林海老师昨晚来家里作客,说了这么一句话:人是不封顶的——这句话说得好啊,一个人相信自己通天彻地,不预设,不畏难,不逃避,才是真正活泼泼的生命。
                                                         
                                                       炫通  于北苑好大王书斋

 

http://s12/middle/5942422ftaff292c823eb&690

海声学校的正门

http://s13/middle/5942422ftaff2937f672c&690
工作坊学员跟随小余老师去河滩做地景艺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