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就业考研高招高校高考新东方新东方铭师堂铭师堂教育 |
2009北京高招录取中关于高校专业设置有两个基本亮点,一是更多院校实行了按大类招生,二是各高校根据社会需求纷纷调整专业设置,推出新专业。我认为,这些措施与去年高招录取的平行志愿改革一样,都体教育服务向以人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的回归。
更多院校今年实行分大类专业招生,这是今年的一大亮点,主要集中在理科专业,比如中国农业大学,今年共有32个专业按学科大类招生,分为9大类,已经占到了中国农业大学一半以上的专业。
在选择志愿时,多数人难免对专业的了解和选择都是相对盲目的,未必真正清楚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甚至连自己是否对这个专业感兴趣都不清楚,很多考生因此而错选专业,白白浪费黄金时光。今年更多高校实行的按大类招生给考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学生不必一进大学就固定了专业方向,而是可以先学习某一大类学科的基础课,待基础扎实后再根据自己的成绩及职业规划重新确定专业方向,实际上相当于在志愿填报时同时选择了几个专业方向,增加了发展的机会。
今年各高校变化另一大看点,是新专业的扎堆亮相,其中体现着以就业为导向,提高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的基本思路。比如中央财经大学今年首次面向全国招收金融专业国际金融方向和公司理财方向的实验班,全部面向理科招生,由于是全英文授课,因此要求报考考生有扎实的数学和英语基础。再如对外经贸大学今年新增投资学、商务英语、公共事务管理和国际政治4个新专业,其中,商务英语是国内高校中首家批准设立的新专业,等等。而相对应一些高校中对社会需求不大、办学定位不明确、办学特色不突出、就业率低的专业予以停办,对一些实用的岗位需求相对较多的专业予以重点扶持。这样的调整将会带来了高校招生与就业形势的良性变化。
我认为目前,无论是在高校的人才培养输送渠道上,还是学生的个人职业规划发展上都存在着两个错位,一是学生进入大学的初步职业定位上,由于对专业的不够了解以及对自我职业规划发展的思考不够,导致了学生潜能与所学专业的错位;二是高校所设置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错位。这两个错位直接导致的我们人才培养效率的低下,人不能尽其能,学不能致其用。而今年高校招生中出现的这两个亮点体现出高校办学思路的调整,是个可喜的变化。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国力提高的根基最终还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能将办学思路立足于社会所需确是一个可喜的趋向,但真正取得实效,还要看后一个环节即人才培养过程是否能真正对接岗位需求。
对于这些变化我们需要提醒高三学生在志愿选择和填报的过程中要注意三点:
一、新增专业不等于热门专业,即便目前是四年以后也未可知。学生在进行新增专业的选择时,要详细了解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方向等内容,用发展的眼光对新专业方向未来的趋向做一个初步的判断,在对这些专业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后再进行抉择。
二、要考查新专业的师资力量,尤其在面对一些较“偏”和“专”的新专业时,要仔细考查一下院校师资力量、行业背景、培养目标等综合因素,尤其是一些全新的专业,这与考生将来的就业有密切关系。
三、慎重权衡新专业与院校关系,个别高校为学科协调发展而开设新专业。比如师范院校开设的电子专业、农林院校开设的语言类专业、理工院校开设网络新闻传播专业,是选择这类院校这类专业好,还是选择其他综合类的院校或者专业院校要好,学校品牌对这些专业的未来就业有多大支持等等这些都需要慎重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