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姚秀玲<十日走北川>图片故事连载10

标签:
文化 |
初识姚秀玲<十日走北川>图片故事连载10
当我打开机器想录一下的时候,震感没了。这就是晚上电视里报的4.1级的余震。
刚才抱孩子的妇女是司机张心波的老婆,那孩子是他们的儿子张瀚。席书记说下午再安排住宿。张心波的老婆牵着儿子把我们的行李先放到他父母的帐篷里存放起来。“我知道你们的东西需要好好保护,这里两个老人看着,安全。”
这是张心波的岳父岳母,两位老人很和善。
该吃饭了,席书记领我们到水利局机关伙房前吃饭,有米饭和辣椒肉的炒菜。真香啊,能在灾区吃到这么一顿饭,之前哪能想到呢。
“焦老师,你还吃不?”我身边一位女同志问我。
“你?”对她我感到陌生。
“不认识了,我是从擂鼓镇和你一块儿坐车来的,见过面的。”
“哦,不好意思。”原来这就是挤在我身边的那位女同志。
“她是江西来的志愿者,叫姚秀玲,来十多天了,在这里帮忙做饭,送饭,可辛苦了。”席书记介绍说。
我这才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位女志愿者:40来岁,个子挺高的,瘦瘦的,脸色呈不怎么健康的灰黄色,不过眼睛挺有神。
我举起相机要给他拍张照片,她不愿照,不好意思地躲着镜头。
她和另一位女炊事员抬着满满一桶汤放到了越野车尾部,上了车送饭去了。
做饭的几个中年妇女告诉我,姚秀玲的儿子再有三天就要高考了,她说啥也不回去,说这里更需要她。
听了这话, “志愿者”这三个字在我心中有了新的重量。
饭后,炊事员们又开始忙晚饭了,这些排骨和鱼都是省内各地捐献的。
我和小张随便在胜利村灾民安置点转转。
这里很有秩序,这是灾民们在排队接饮用水。
这个理发点的师傅告诉我,理一次发三四元钱。他特别说明,他从绵阳来,先做了十几天志愿者以后,才办起了这个理发店开始收费理发的。
一个老太太在水管子上惬意地洗着脚。
两个十来岁的男孩在玩锤子、剪刀、布的游戏,玩得很开心。
一位母亲在逗女儿,一位老大爷托着头望着远方在思索着什么。
一个汉子用摩托车带着三个一般大的男孩要出门,在这里一个摩托车载四个人的情况处处可见。
两家居民在做午饭。“来,尝尝,香不香”小两口亲密得让人顿生羡慕。
一个老妈妈从自家的废墟中捡回了一床席子和一背篓杂物,正背着往家走。
迎面开来一辆三轮农用车,看来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志愿者。车上插着旗子还有一块大红布,上边印着叫成卫国的志愿者自己填的一首词《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信息在灾民我独行。夜深翻秦岭,你一块,他五毛,分分厘厘表爱心,此情何处有?
进灾民安置点的厕所方便一下,顺便看看里边的情况。
厕所里边很宽敞,两排蹲坑计有20多个,中间隔一米来高的隔板,厕所一角是洗手盆,一个老人抱着孩子要洗手,一开水龙头,没水。
席书记把我和小张安排在擂鼓初中的操场上的张心波父母的帐篷里过夜。张心波的父母回老家了,两天后才能回来。
问洗漱的地方,有个志愿者指了指操场边一座满是裂缝的危楼。
我端着洗脸盆过去一看,一块菜地边有两个水龙头,离危楼只有三四米远,在这种地方洗漱不免胆战心惊。只好草草洗完离开这里。我离开时嘱咐了一下后来的人千万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