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母亲给我的印象是勤俭节约、吃苦耐劳,但性格固执暴躁,有时是不可理喻的。在生活拮据的日子里,母亲为父亲订着一份牛奶,有好吃的用的总是羁留给我和父亲,自己从来不舍得用,母亲用她的辛勤劳作支撑着这个家。但是我不明白她为什么常常会为了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对父亲大发脾气,我为父亲打抱不平,有时就几天不和母亲说话,想来那时极大的伤害了母亲的心,儿女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有哪个是不疼的呢?十一岁那年,我已上初中,父亲七十三、母亲五十六岁了,从父母的年龄,和邻里闪烁其词的话语中,我领悟到了些什么,但我所接受的教育告诉我生恩不及养恩大。倒是母亲惟恐有一天我会飞走了,以至在十七年前有个到张店区房产局工作的大好机会也被母亲百般阻挡了。对于母亲的心理,现在是可以理解的。
真正的理解母亲是在参加工作以后。母亲出生在1931年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母亲九岁那年二舅生了种不知名的怪病,这对于一个儿女众多、贫穷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多方医治负债累累,为了还债,母亲被迫给大户人家当了童养媳。那段经历充满了酸辛,是母亲不愿提及的。新中国成立了,母亲也如颇茧之蝶,勇敢的冲破封建的束缚,几经周折进城当了工人。六十年代母亲遇到了大她整整十七岁的父亲,父亲极疼爱苦命的母亲,可是由于年龄的悬殊,生活的重担过早的压在了母亲身上。在七十年代初母亲为了照顾年迈的父亲,放弃了工作回家务农,在那个年代母亲所做出的牺牲是巨大的。我明白了为什么母亲常常会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发雷霆,那是老的老、小的小,生活的重担无人分担,那是没有人能理解她,没有人能安慰她,其实母亲心里是很苦的,只是我明白的太晚了。
我参加工作后,母亲暴躁的脾气缓和了很多,这让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母爱。每个夜班,母亲都要把我送出家门才肯睡觉。每个中班凌晨时分,母亲都要接出很远,寂静的街道,昏暗的路灯下,母亲那孤单沧桑的身影不知多少次让我泪眼朦胧,为了母亲能早休息,我选择了住宿舍清早再回家,可母亲说她反而睡不塌实了。最难以忘记第一次将工资悉数交到母亲手里,幸福的笑颜在那沟壑深布的脸上绽放,母亲眼里那份欣慰让我感到自豪,终于能帮母亲分担家庭的重担了。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在父亲离开我五年后,母亲的眼睛突然失明,在济南省立医院终于查出是脑垂体瘤。手术最终没能挽救母亲的生命,在九六年那个万物复苏的春天,母亲永远的离开了我,带着她对女儿的无限牵挂走了。如今生活过得日益美满,但没能给母亲更幸福的晚年却成为了我心中那抹永远的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