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俺爹俺娘"网友美文美图征集(40)翟俊杰之床前明月光

(2007-05-23 08:40:58)
 

    编辑导语:感谢各位网友对征文的大力支持!本文作者为著名导演翟俊杰。翟导的作品《大决战》《长征》等电影气势恢宏,家喻户晓。今天,咱们来看看他的另一面:他对老爹老妈的一腔情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诗仙李太白留传千古的五言绝句《静夜思》。

我也常常夜思,近年来犹甚。思念故乡,更思念远在故乡的老爹老娘。不,准确地说,我现在只有一位老娘尚健在了。过去给父母写信,抬头总习惯地写上 “ 二老双亲 ” 四个字,曾几何时,现在我再也无法也永远无法充满温馨而自豪地写这四个字了。

 

    人从娘胎里呱呱落地,便开始了漫长的一生。也许是老人和我的岁数都越来越大了,近些年来我居然生出许多年轻时不曾有也根本不会有的想法和举动。比如,我愈发羡慕那些能一辈子和爹娘生活在一起的人,但我又知道许多人做不到这一点。我 17 岁参加人民解放军,如今已近花甲。这就意味着,我在 43 年的大多数时间里未能在父母身边。虽然常有家书互报平安,现今更可以通通电话,但毕竟异地而居,可睹其字可闻其声却不能亲见慈颜。过上三五年,也有休假一说,然而相聚时恨时间匆匆而过,相别时那份凄楚又实在令人心碎。又比如,年轻时干起活来欢天喜地,不知何为愁滋味,而今每当夜深人静时,无论窗外是皎洁的月光还是朔风、雨声,常常念及年迈的老娘,想得很细很细……

 

    1989 年,我的父母亲在北京我家中住了一段日子。也许是老爹自知身体日衰,不愿拖累我们,老人家执意要回故乡老家 —— 那生过我的古老的瓦屋。临行前,我故作乐乐呵呵的样子对父亲说: “ 您给我写几个字,勉励勉励我吧! ” 那时,父亲的手已很难握笔,但他却很高兴地说: “ 笔墨伺候! ” 我看得出来,他和我一样也是故作乐呵模样的。父亲提笔,稍思,颤颤抖抖地写下: “ 待人真诚,于己坦荡 ” 。兴犹未尽,又写一幅: “ 艺海奋游,事业成功 ” 。字迹虽有些歪斜,却依然可见笔力,那是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1990 年,我拍摄三部六集革命战争历史巨片《大决战》,时在宁沪一带。某日,摄制组结束在上海的拍摄将要返回南京。尚有半天时间,同志们建议: “ 翟导演,就利用这半天时间让大家上南京路逛一趟吧。晚上很快就能回到南京的。 ” 我同意了。连续一个多月的苦战,让大家趁此机会放松一下也好。不料乘车刚到大街上,我突然腹疼难忍,实在坚持不住,只好把大家留下来又用车把我送回住处。事后,同志们说我当时脸色苍白,大汗淋漓,痛苦的样子可怕极了。

 

    当晚,摄制组回到南京,我也自觉好多了。留守在南京的摄制组马福友政委格外热情地为我接风,又是给我搓背,又是给我送鸡汤。看我渐渐有些诧异,才委委婉婉地掏出那封 “ 父病故,速归 ” 的电报。在这之前,我给家里写过几封信,一再表示由于工作紧张,无法回去在病榻前尽孝道,等我完成全部拍摄任务,回京时一定拐家里看看,请父亲等着看我们的《大决战》吧!可是现在……

 

    尽管拍片正大忙,厂党委还是给我 3 天假回家奔丧。不知是真有亲人魂灵相通一说抑或只是一种巧合,回家后我才知道,我在上海南京路大街上腹疼难忍之时,正是下午两点,而那正是父亲咽气的时辰。母亲说父亲临终还在喃喃地叫着我的名字……我在父亲的遗体前跪下,痛泣难起,唯以 “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 的古训竭力自慰而已。父亲再也不能对我说什么了,而那 “ 待人真诚,于己坦荡 ” 、 “ 艺海奋游,事业成功 ” 的题字也已成为他的绝笔。我用手轻轻掰开老人微闭的双眼,轻声唤道: “ 爸,您这就算看见儿子回来了吧…… ” 返回摄制组前,我取了一片老父的骨灰,用棉花包起放在一个小塑料瓶里,装进贴身衬衣的兜兜儿。在南京住处,我放在枕旁,日夜和老父相伴。摄制组的战友们真如亲兄弟姐妹,竟帮我买了些黄表纸,折叠成长条状,在上面写上 “ 亲爱的爸爸收。儿俊杰寄 ” 。大家是想以这最古老的形式 —— 烧纸钱,来抚慰我痛楚的心。在住处郊外的野地里,我和兄弟姐妹们一起焚烧了纸钱。纸钱在闪闪的火光中随风飘去,飘向夜空 ……

 

    在拍电影《长征》的外景现场,那是在一座山峰上,有记者采访我: “ 您的创作动力是什么? ” 我答: “ 我的老娘。只要我妈健健康康的,我干起活儿来力量倍增! ” 记者笑了: “ 真实在。 ” 是的,用不着说什么豪言壮语。不是么?每每我和家里通电话,一听说妈妈特硬朗,特别是亲耳听见妈妈在电话里的声音: “ 我好得很,不用挂记我,加油拍你的片子吧! ” 我就高兴得简直想唱歌!如此快活心态,什么苦什么累全都不在话下了,拍起片子劲头不足才怪!
拍完《长征》回北京,边敲门边喊: “ 妈,我回来了! ” 开门的是我老伴儿。我问: “ 妈呢? ” 老伴儿没言声,笑着只顾帮我拎箱子。以前,只要我妈来北京住,每次我出发回家,一准是她老人家抢先开门,欢乐地搂住我说: “ 可回来了我儿!饺子早包好了,就等你进门儿下锅啦! ” 我有点疑惑,这回是怎么啦?

 

    妈妈在里屋躺着,右腿上打着固定用的钢钉。

 

    妈妈骨折了。

 

    老人家拉我坐在床沿上,眯起眼睛仔细端详着我,轻声说: “ 是我叫他们别对你说,怕你分心。你能拍好《长征》的电影比啥都强……”

 

    我落泪了。

 

    大半年之后,老娘的骨折痊愈了。经拍片检查,竟然好得严丝合缝!医生说: “ 八十几岁的老人,这真是个奇迹! ” 我说: “ 是红军先烈的在天之灵保佑我娘啊! ”

 

    三年前,我给老娘下了个 “ 铁的命令 ”—— 坚持写日记。老人手脑并用,大有益于身体也!关心社会,谈古论今,实乃一笔精神财富也!如今,老母亲写下日记的本子已厚厚的一大摞,足有 20 余万字了。

 

    新世纪第一年的夏天,母亲想儿心切,来北京小住几天。某夜,我细细阅读妈妈的日记,其中一篇的题目是:《想妈妈》。 83 岁的妈妈也在想她的妈妈啊!我的眼睛被泪雾模糊了

 

    送妈妈回故乡那天,我们全家都去了北京西站。在月台上,我虽笑着,但依然掩饰不住依依不舍的那种惜别之情。女儿和儿子看出我的心思,悄悄地对我说: “ 干嘛凄凄楚楚的?该高高兴兴!该珍惜这美好的每一天! ” 我顿悟,孩子们说得有道理啊!我笑了。老娘看我们说得很高兴,也高兴地说: “ 想我,我就来住几天,就怕打扰你们的工作。现在我没别的什么念想,只有两点:一是盼着孙子孙女有了小不点儿,趁我还能动弹,我得给他们拉扯拉扯孩子;二是 7 年之后,不管那时你们工作忙不忙,我是一定要来北京的。我得参观 2008 年奥运会! ”

    妈妈,就这么说定了。到了 2008 年,我们一家三代 —— 不,四代人一起戴上小太阳帽儿,为奥运大赛当啦啦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