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亲朋好友 |
社会上流传着这么两句话:老婆是别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对前一句我不敢苟同,对后一句还是深有同感。不过我想另外加一句:孩子还是小时候的好。
在我的镜头里,小时候的儿子最可爱。
儿子第一次照相,是当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那天,在济南明湖照相馆照的。
一直在小山村生活的儿子那时刚满8个月,第一次进这么大的城市,第一次见这么多的人,我和妻子以为他会怕生,会不听说,会哭。然而,到了照相馆,坐到照相师指定的小凳子上时,小家伙不但不怕生,反而扭着个大脑袋,小眼睛滴溜溜地转个不停。当灯光全部亮起来,照相机要按快门的那一霎那,他有些惊诧,满脸表现出要哭的样子,照相师赶紧按下快门,他听到咔嚓一声后,竟嘻嘻地笑了起来。我和妻子十分高兴,又让师傅给我们照了一张全家福。
孩子一岁时,我就离开山村学校,调往城里一所省属重点学校工作,妻子仍在山区。她一人照料不过孩子来,我们便把儿子送到了老家,由父母带。
一个星期才能见到儿子一次,实在想念,我就在回家看他的时候,带上照相机,多为他拍几张照片,回来放在影集里,我和妻子想他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儿子学走路,在奶奶的搀扶下,要迈第一步了,我拍了一张;奶奶该给孩子喂饭了,孩子撒娇又挑食,总不好喂,那顽皮的样子很是可爱,我又拍了一张。当时娘哄孩子吃饭,嘴里老念叨:再不吃就给小猫吃了,给小鸡吃了。她这一念叨启发了我,我真的把家里的小花猫和老母鸡赶到儿子的面前,地上放上点吃的东西,吸引着它们,然后按下快门――这一下,有猫,有鸡作陪体,画面生动活泼了不少。
当儿子三四岁时,我发现,儿子跟我陌生了。那时,在爷爷的指教下,他已认识了几十个字。我就想拍一张他认字的镜头。于是我把纸板裁成扑克牌大小,写上“手”、“头”、“上”、“下”等简单的字,拿回家去让他认,不长时间,他就把30多个字全念对了。但当我拿起一个“头”字,让他一手拿着,一手指着自己的头拍一张照片时,他却怎么也不自然。我越教他怎么摆成我认为“自然”的样子,他越不自然。我有些烦,嫌他笨,但儿子不烦,虽说看见我沉下脸来,他也不高兴,但仍耐着性子任我摆布,直到我拍完这张照片,他才扑到奶奶的怀里“哇”得一声哭了起来。
也真是的,为了拍照片,也真难为和委屈孩子了。
儿子4岁时,我们便把他接回城里,进了幼儿园。
进了县城,也算进了大城市,儿子进了幼儿园,也算见了大世面。儿子被她妈和幼儿园的阿姨们管理得干干净净,再不是那个满身泥巴,脖子像碾管的土娃了。而且,他变得开朗活泼了。每天,老师教什么歌,他都回来唱一遍给我们听。他爱动脑子,不懂就问,听明白了就点头,听不明白仍缠着讲清楚。有时,他把我教过他的东西活学活用,弄得我很是开心。我突然产生了记录一下儿子的一些情况的想法,于是每天记了一些关于儿子的日记。
1982年3月7日晚:我背着儿子去串门,儿子要给我讲一个今天刚听到的故事,我说那得用普通话讲,他说行。于是他用普通话一口气讲完了这个叫《菲菲的梦》的故事,这故事讲完得四五分钟时间,但他不结巴,不重复,有条理,能让人听懂意思。那天的日记中我这样写:看来,从这么大就让他练习谈话是可以的。
3月13日:看电影回来,儿子让我架着他的胳膊上楼梯的台阶,台阶每盘九级,以前他是从1数到9,而今晚他每 三级三级地往上迈,一边迈,一边说:“一三、二三、三三,爸,不是三三得九吗?”好啊,他把前几天前教的乘法用上了。
4月24日:“小剑,你什么都好,就是脏不好。”“还有,你不是说还有吃饭太慢。”
“对,还有这点不好。”“你不是说‘都’好吗?还有不好的,能说‘都’吗?”
以上对话,发生在下班的路上。
5月22日:小剑问我:“爸爸,‘饶了我吧’是啥意思。”我想了想说:“就是‘原谅我吧’”“原谅我吧?”他不解的重复着。几天后,他对妈妈说:“爸爸说的不对,应该是“放了我吧!”
5月28日:吃油条,我吃了三根,妻子吃了四根,小剑说吃了五根。他想了想说:爸爸吃得第一少,妈妈吃得第二多,我吃得第三多……我和妻子吃吃地笑起来,他也觉得不对,又很改正说:“爸爸吃得第一少,我吃得第一多,妈妈吃得第二多。”
6月11日:“爸,‘前天’可不是在前头”,说着指了指自己的前边,“‘后天’可不是在后头”说着指了指自己的身后,“前天是过去了,后天还没来,还在前头呢。”
“这是谁告诉你的?”我问。
“是我自己想的。”
过了一会儿,他听到广播里说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关心群众,便问我:“爸爸,感情是啥东西?”我怎样向他解释呢,我茫然了。
8月16日:上班路上,儿子问:“爸,今晚演啥电影?”“演《夜茫茫》”“外国的还是中国的?”“外国的。”“外国的不好,中国打仗的才好呢,《路漫漫》就是打仗的。”他突然想起了什么,反复重复着,“夜茫茫,路漫漫,路漫漫,夜茫茫。”过了一会儿,他又问:“爸,能不能说‘夜漫漫,路茫茫’呢?”
他注意诗的对偶和押韵了。
还有一些故事是日记中没有记录的,可我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
路边的正在伐树,我拍了一张照片。
我顺手指着路边正在伐树的场面对他说,“你能对这个事写几句诗吗?”
他想了一会儿,竟吟道:一棵树,站不住,杀了它,它就哭。
儿子会作“诗”啦!
我称赞了他几句,儿子又问:“爸,你怎么光照相,不作诗呢?”
我说:“爸爸在用眼睛照相,用心作诗哩!”
“用心作诗?”儿子不解地嘟囔着,我想也是,跟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说些什么呢。
以后每当我摆弄相机的时候,儿子便凑上前来,爸,你是要照相机呢,还是要作诗?
我说:“我又照相,又作诗。”然后,不时地对着他拍几张照片。
儿子见我给他照相,总“表现”得很自然,一忽儿抬抬头,一忽儿抬抬手,一忽儿手托着下巴,不知在想什么――也许正是“摆”这种姿势让我拍照呢。不管是他如何“表现”,镜头捕捉的儿子都是自然的,可爱的,我把这些照片都珍藏起来。
儿子也对拍照产生了兴趣,1983年5月的一个星期天,6岁的儿子吵着“借”我的相机出去拍照。我答应了,并告诉他如何调光圈速度,如何调焦。他说,我早就会了,平常你拍照时,我都把这些记在心里了。
大约一个多钟头以后,儿子回来了,那台海鸥4B牌照相机里的一个胶卷已经拍完了。当天晚上,我给他冲洗出来,看到他去的是公园。这里边有景物,有人物。其中,一张爷爷看着孙子吃冰糕的照片还挺有情味。听说市里要举办庆“六一”儿童摄影绘画大奖赛,我便代他投了出去,结果获得了二等奖。
儿子长大了,上了中学,又上了大学。但长大了的儿子却变得不如小时候可爱――不像以前那么活泼,整天啃书本,内向了不少。我们爷俩之间还不时闹一些别扭,我和妻子常骂他“大了的儿子烦死了”,一点不懂父母感情,变得那么自私。尤其在杭州浙大上学时,离得远了,一个学期才见一次面,我希望他给我写信,但他不愿写。大学四年,只给我写过一封信,我奉若至宝,时常拿出来读一遍,又一遍,像是要从仅有的一封信中读出长大了的儿子的整个心思和完整形象。
见面时,我们也偶尔谈谈摄影,自从他6岁拍了那张获奖照片以后,他便再也没挂过照相机。但谈起摄影来,他并不生疏,还经常问问我最近拍出了什么“作品”。有时,我在选片时,当两张“水平”差不多,但到底用哪一张而举棋不定的时候,我会问一下儿子,他会把这两张照片拿过去,端详一番,然后说,这一张好一些,那一张差一些,理由是这一张信息量少,那一张信息量大一些,这一张太直白,那一张更有些内函。他说,看到我的照片,他这个时候才理解了当年我说的那句:用眼睛照相用心写诗的话。儿子有时也批评我,说我没用心拍,这几张都不好,甭说有“诗意”,连“意思”都没有。
当他满20岁那天,我给他拍了一些照片,并把20年来为他拍的照片整理成集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他翻了一下,没表示出我所希望他应表达出的欣喜、激动、兴奋的神色来。只是锁在了他的抽屉里。我觉得失望了许多,失落了许多。
又过了两年,在跟儿子闲谈一番之后,他拿出了20岁那天,他写的日记,这是专门写给妈妈和爸爸的两篇,可以说是用几行长句写成的两篇散文诗。在给妈妈的那一篇中,儿子写道:
您以一如既往的母爱穿越过世界的离奇变幻与我心灵的起落升沉,让我明白这世界虽不完美但毕竟还有永恒;在一个可能的朋友和知己之前再没有比您更让我依恋的了,您的形象以饱含20年不曾间断的操持和教诲而永铭我心。
他是这样写给我的:您身上无处不在的执着与铿锵使我明白了我的起源,我彻悟一个男人之所以是一个男人所应具备的最宝贵的一种特质;您的父爱虽则粗枝大叶但因那就是父爱我毫不怪责,愿我对您的感情不是依恋但却真诚能让你转怨为喜。
读着,读着,我心里一阵激动。我突然想到,长大了的儿子,你能说他不可爱吗……
在我的镜头里,小时候的儿子最可爱。
儿子第一次照相,是当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那天,在济南明湖照相馆照的。
一直在小山村生活的儿子那时刚满8个月,第一次进这么大的城市,第一次见这么多的人,我和妻子以为他会怕生,会不听说,会哭。然而,到了照相馆,坐到照相师指定的小凳子上时,小家伙不但不怕生,反而扭着个大脑袋,小眼睛滴溜溜地转个不停。当灯光全部亮起来,照相机要按快门的那一霎那,他有些惊诧,满脸表现出要哭的样子,照相师赶紧按下快门,他听到咔嚓一声后,竟嘻嘻地笑了起来。我和妻子十分高兴,又让师傅给我们照了一张全家福。
孩子一岁时,我就离开山村学校,调往城里一所省属重点学校工作,妻子仍在山区。她一人照料不过孩子来,我们便把儿子送到了老家,由父母带。
一个星期才能见到儿子一次,实在想念,我就在回家看他的时候,带上照相机,多为他拍几张照片,回来放在影集里,我和妻子想他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儿子学走路,在奶奶的搀扶下,要迈第一步了,我拍了一张;奶奶该给孩子喂饭了,孩子撒娇又挑食,总不好喂,那顽皮的样子很是可爱,我又拍了一张。当时娘哄孩子吃饭,嘴里老念叨:再不吃就给小猫吃了,给小鸡吃了。她这一念叨启发了我,我真的把家里的小花猫和老母鸡赶到儿子的面前,地上放上点吃的东西,吸引着它们,然后按下快门――这一下,有猫,有鸡作陪体,画面生动活泼了不少。
当儿子三四岁时,我发现,儿子跟我陌生了。那时,在爷爷的指教下,他已认识了几十个字。我就想拍一张他认字的镜头。于是我把纸板裁成扑克牌大小,写上“手”、“头”、“上”、“下”等简单的字,拿回家去让他认,不长时间,他就把30多个字全念对了。但当我拿起一个“头”字,让他一手拿着,一手指着自己的头拍一张照片时,他却怎么也不自然。我越教他怎么摆成我认为“自然”的样子,他越不自然。我有些烦,嫌他笨,但儿子不烦,虽说看见我沉下脸来,他也不高兴,但仍耐着性子任我摆布,直到我拍完这张照片,他才扑到奶奶的怀里“哇”得一声哭了起来。
也真是的,为了拍照片,也真难为和委屈孩子了。
儿子4岁时,我们便把他接回城里,进了幼儿园。
进了县城,也算进了大城市,儿子进了幼儿园,也算见了大世面。儿子被她妈和幼儿园的阿姨们管理得干干净净,再不是那个满身泥巴,脖子像碾管的土娃了。而且,他变得开朗活泼了。每天,老师教什么歌,他都回来唱一遍给我们听。他爱动脑子,不懂就问,听明白了就点头,听不明白仍缠着讲清楚。有时,他把我教过他的东西活学活用,弄得我很是开心。我突然产生了记录一下儿子的一些情况的想法,于是每天记了一些关于儿子的日记。
1982年3月7日晚:我背着儿子去串门,儿子要给我讲一个今天刚听到的故事,我说那得用普通话讲,他说行。于是他用普通话一口气讲完了这个叫《菲菲的梦》的故事,这故事讲完得四五分钟时间,但他不结巴,不重复,有条理,能让人听懂意思。那天的日记中我这样写:看来,从这么大就让他练习谈话是可以的。
3月13日:看电影回来,儿子让我架着他的胳膊上楼梯的台阶,台阶每盘九级,以前他是从1数到9,而今晚他每 三级三级地往上迈,一边迈,一边说:“一三、二三、三三,爸,不是三三得九吗?”好啊,他把前几天前教的乘法用上了。
4月24日:“小剑,你什么都好,就是脏不好。”“还有,你不是说还有吃饭太慢。”
“对,还有这点不好。”“你不是说‘都’好吗?还有不好的,能说‘都’吗?”
以上对话,发生在下班的路上。
5月22日:小剑问我:“爸爸,‘饶了我吧’是啥意思。”我想了想说:“就是‘原谅我吧’”“原谅我吧?”他不解的重复着。几天后,他对妈妈说:“爸爸说的不对,应该是“放了我吧!”
5月28日:吃油条,我吃了三根,妻子吃了四根,小剑说吃了五根。他想了想说:爸爸吃得第一少,妈妈吃得第二多,我吃得第三多……我和妻子吃吃地笑起来,他也觉得不对,又很改正说:“爸爸吃得第一少,我吃得第一多,妈妈吃得第二多。”
6月11日:“爸,‘前天’可不是在前头”,说着指了指自己的前边,“‘后天’可不是在后头”说着指了指自己的身后,“前天是过去了,后天还没来,还在前头呢。”
“这是谁告诉你的?”我问。
“是我自己想的。”
过了一会儿,他听到广播里说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关心群众,便问我:“爸爸,感情是啥东西?”我怎样向他解释呢,我茫然了。
8月16日:上班路上,儿子问:“爸,今晚演啥电影?”“演《夜茫茫》”“外国的还是中国的?”“外国的。”“外国的不好,中国打仗的才好呢,《路漫漫》就是打仗的。”他突然想起了什么,反复重复着,“夜茫茫,路漫漫,路漫漫,夜茫茫。”过了一会儿,他又问:“爸,能不能说‘夜漫漫,路茫茫’呢?”
他注意诗的对偶和押韵了。
还有一些故事是日记中没有记录的,可我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
路边的正在伐树,我拍了一张照片。
我顺手指着路边正在伐树的场面对他说,“你能对这个事写几句诗吗?”
他想了一会儿,竟吟道:一棵树,站不住,杀了它,它就哭。
儿子会作“诗”啦!
我称赞了他几句,儿子又问:“爸,你怎么光照相,不作诗呢?”
我说:“爸爸在用眼睛照相,用心作诗哩!”
“用心作诗?”儿子不解地嘟囔着,我想也是,跟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说些什么呢。
以后每当我摆弄相机的时候,儿子便凑上前来,爸,你是要照相机呢,还是要作诗?
我说:“我又照相,又作诗。”然后,不时地对着他拍几张照片。
儿子见我给他照相,总“表现”得很自然,一忽儿抬抬头,一忽儿抬抬手,一忽儿手托着下巴,不知在想什么――也许正是“摆”这种姿势让我拍照呢。不管是他如何“表现”,镜头捕捉的儿子都是自然的,可爱的,我把这些照片都珍藏起来。
儿子也对拍照产生了兴趣,1983年5月的一个星期天,6岁的儿子吵着“借”我的相机出去拍照。我答应了,并告诉他如何调光圈速度,如何调焦。他说,我早就会了,平常你拍照时,我都把这些记在心里了。
大约一个多钟头以后,儿子回来了,那台海鸥4B牌照相机里的一个胶卷已经拍完了。当天晚上,我给他冲洗出来,看到他去的是公园。这里边有景物,有人物。其中,一张爷爷看着孙子吃冰糕的照片还挺有情味。听说市里要举办庆“六一”儿童摄影绘画大奖赛,我便代他投了出去,结果获得了二等奖。
儿子长大了,上了中学,又上了大学。但长大了的儿子却变得不如小时候可爱――不像以前那么活泼,整天啃书本,内向了不少。我们爷俩之间还不时闹一些别扭,我和妻子常骂他“大了的儿子烦死了”,一点不懂父母感情,变得那么自私。尤其在杭州浙大上学时,离得远了,一个学期才见一次面,我希望他给我写信,但他不愿写。大学四年,只给我写过一封信,我奉若至宝,时常拿出来读一遍,又一遍,像是要从仅有的一封信中读出长大了的儿子的整个心思和完整形象。
见面时,我们也偶尔谈谈摄影,自从他6岁拍了那张获奖照片以后,他便再也没挂过照相机。但谈起摄影来,他并不生疏,还经常问问我最近拍出了什么“作品”。有时,我在选片时,当两张“水平”差不多,但到底用哪一张而举棋不定的时候,我会问一下儿子,他会把这两张照片拿过去,端详一番,然后说,这一张好一些,那一张差一些,理由是这一张信息量少,那一张信息量大一些,这一张太直白,那一张更有些内函。他说,看到我的照片,他这个时候才理解了当年我说的那句:用眼睛照相用心写诗的话。儿子有时也批评我,说我没用心拍,这几张都不好,甭说有“诗意”,连“意思”都没有。
当他满20岁那天,我给他拍了一些照片,并把20年来为他拍的照片整理成集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他翻了一下,没表示出我所希望他应表达出的欣喜、激动、兴奋的神色来。只是锁在了他的抽屉里。我觉得失望了许多,失落了许多。
又过了两年,在跟儿子闲谈一番之后,他拿出了20岁那天,他写的日记,这是专门写给妈妈和爸爸的两篇,可以说是用几行长句写成的两篇散文诗。在给妈妈的那一篇中,儿子写道:
您以一如既往的母爱穿越过世界的离奇变幻与我心灵的起落升沉,让我明白这世界虽不完美但毕竟还有永恒;在一个可能的朋友和知己之前再没有比您更让我依恋的了,您的形象以饱含20年不曾间断的操持和教诲而永铭我心。
他是这样写给我的:您身上无处不在的执着与铿锵使我明白了我的起源,我彻悟一个男人之所以是一个男人所应具备的最宝贵的一种特质;您的父爱虽则粗枝大叶但因那就是父爱我毫不怪责,愿我对您的感情不是依恋但却真诚能让你转怨为喜。
读着,读着,我心里一阵激动。我突然想到,长大了的儿子,你能说他不可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