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观展(16)——实证中国:良渚三大神器

标签:
上海博物馆 |
分类: 博物观展 |

上海博物馆的“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在炎热的夏日引起了一波观展热潮。这个大展是“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第二展,也是国内首次举办的、规模最大的长江下游史前考古文明大展。
展览聚焦距今5800年到4300年的长江下游地区,以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的第一个文明高峰中的最伟大的成就,以考古实证了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发展史。本次展览汇聚全国19家博物馆、考古机构珍藏的出土文物358件,其中90%以上为珍贵文物,三分之一以上为首次亮相的最新考古成果。
展览分古国文明、稻作文明、手工业文明和玉器文明四个部分,最令我感兴趣的是展厅中央环形展台上的良渚“三大神器”——“琮王”“钺王”和玉权杖。在此之前,我参观过良渚博物院和浙江博物馆,但只在浙博看过“琮王”。这三件文物是良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物精品,极少出借,此次是首次来到上海。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开放在即,上海博物馆与其反复协商,这几件文物在“实证中国”展上仅展出20天。

良渚文明与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等基本处于同一时期和同一纬度,有着相近的文明化进程。良渚文明的发现,定位了中国5000多年文明史的时间坐标。


1986年在良渚反山遗址12号墓出土的玉琮,器型外方内圆,重达6.5公斤,不仅器型有代表性,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体量最大、雕琢最精美的玉琮,因此被称为“琮王”。

玉琮上有多组完整的“神人兽面纹”, “一毫米大小就有数条线条,细密到需要借助放大镜观看”,反映出良渚文化微雕技艺之精湛。



这次展陈方式也有所改进,用手机拍摄的纹饰,精细度不亚于上次在浙博用相机拍的。


神人兽面纹瑁镦组合玉钺,号称“钺王”。
玉钺一般为素面,这件玉钺与“琮王”相似,上部饰有神人兽面纹,下部则是鸟造型的纹饰,是目前出土的唯一一件琢刻神徽和鸟纹的玉钺。



中心展台上还有三件展品
安徽凌家滩出土的石猪,重达88公斤,是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形体最大和最重的猪形石雕。石猪采用圆雕工艺雕琢而成,嘴、鼻孔、眼、耳俱全,并有一对獠牙,整体形象逼真传神。
这个石猪此次也仅展出一个月。

这个玉琮的标签没有拍下来。

石锛,崧泽文化,张家港东山村出土。

2023年7月4日摄于上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