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观展(3)——宝历风物
标签:
上海博物馆黑石号 |
分类: 博物观展 |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
因交流而互惠互鉴,
因互鉴而共荣发展。
为纪念中国与新加坡建交30周年,上海博物馆与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联合举办了“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共展出248件文物,其中包括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提供的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168件,以及来自上海博物馆馆藏与国内9家借展单位的陶瓷、金银器、铜镜等各类文物80件。
1998年,德国一家打捞公司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附近的爪哇海域发现了一艘古代沉船,因其靠近一块黑色大礁石,所以将其命名为“黑石号”。沉船被打捞出水后,人们惊讶地发现,在这艘阿拉伯商船上,竟然满载着中国唐代制造的陶瓷器、金银器、铜器、铁器、钱币、玻璃器、各类香料以及生活用具等,其数量和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新加坡政府于2005年购下了这批文物,并在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对外展出。
“黑石号”沉船中出水的6万多件九世纪早中期器物,是目前海外发现最大体量、最精美的唐代文物收藏。公元九世纪中叶,亚洲政治格局和势力版图发生重大变动,一度兴旺发达的陆上丝绸之路逐渐沉寂,促使人们寻求新的通道或以新的方式重新交往。9世纪之后,中国东南亚、中东地区乃至欧洲的沟通开始以海路为主,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 长沙窑青釉褐绿彩“宝历二年”铭花草纹碗·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黑石号沉船被发现之初,关于沉船的具体年代一直是个未解的谜团,就是这个并不起眼的长沙窑“青釉褐彩”纪年碗揭开了谜底。这个瓷碗的外壁有一行阴刻文字:“宝历二年七月十六日”,宝历二年即公元826年。由于外销瓷一般会在制作完成后尽快出售,因此,这条线索为判断沉船上货物的制作年代,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 从黑石号沉船中打捞出的文物超过6万件,其中,长沙窑瓷器数量最多,大约有5.5万件,是长沙窑瓷一次空前的发现。这些瓷器大都码放在青釉大罐里,因此釉面完好如新。

↓ 长沙窑瓷器面向普通百姓,以低价参与市场竞争,不仅畅销国内,并很快成为外销日用瓷的大宗。海外市场的需求又促进了长沙窑自身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非中国传统的纹样,如桫椤树、椰枣纹,以及各式胡人表演的图案,甚至出现阿拉伯文字。

展览陈列了部分与黑石号出水文物相关的国内博物馆的藏品
↓ 长沙窑青釉褐绿彩花瓣形盘·上海博物馆藏

↓ 青釉褐绿点彩云纹双系罐·上海博物馆藏

↓ 长沙窑青釉褐绿彩莲花香炉·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 长沙窑白釉绿彩坐狮·扬州文物考古所藏

↓ 长沙窑青釉褐彩树纹执壶·上海博物馆藏
黑石号出水的长沙执壶上有不少类似装饰,有研究者认为这种纹饰是阿拉伯地区常见的椰枣树。

↓ 长沙窑青釉红褐彩胡人搏狮四足炉·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 长沙窑红釉执壶·上海博物馆藏

↓ 越窑青釉海棠式碗·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 越窑青釉海棠式大碗·上海博物馆藏

↓ 广东地区窑口烧制的青釉罐多作容器使用,黑水号出水的大罐,里面整齐码放长沙窑碗,小罐则盛装各种香料。

↓ 越窑青釉执壶·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 青釉碗·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 巩义窑青花花卉纹盘·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黑石号”出水文物的一大亮点是三件完好无损的唐青花瓷盘,过去一般认为青花瓷器的起源是元代,即元青花,唐青花的发现,把我们使用和制造青花瓷器的时间,提前了四五百年。


黑石号出水了近200件绿釉和白釉绿彩器,这些器物或绿白相间,或通体绿色,鲜艳亮丽,引人注目。它们可能是河南巩义和河北邢窑等窑场烧造的产品。
↓ 白釉绿彩刻划菱花纹花口盘·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 白釉绿彩盆·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 绿釉 “盈”字铭碗·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 白釉绿彩贴塑鱼纹吸杯·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陶、瓷质吸杯应为仿金银器制作

↓ 巩义窑白釉绿彩水注·河南考古研究院藏

↓ 黄釉绿彩龙首壶·扬州博物馆藏


↓ 白釉绿彩狮执壶·河南考古研究院藏


↓ 邢窑白釉执壶·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除了瓷器之外,“黑石号”沉船还发现了一批金银器,这些金银器的制作工艺极为精湛,其中的八棱金杯、金盘及鎏金银盒的精美程度都可与陕西何家村窖藏的金银器相媲美。观众在欣赏这批精美文物的同时,还能领略一千多年前唐代人的精致生活,感悟开放、包容、创新的大唐文化精髓。
↓ 伎乐纹八棱金杯·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 人物纹八棱金杯·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1970年,陕西何家村窖藏出土了3件八棱(鎏)金杯,其中2件为伎乐纹,这是唯一一件的人物纹金杯。

↓ 嵌松石錾花八棱金杯·内蒙古自治区考古研究所藏

↓ “卍”字花卉纹金方盘·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 双雁纹金长杯·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 昆虫花卉纹金圆盘·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 鎏金四曲双鲤鱼纹银盘·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 三角花瓣形蜜蜂双雁纹银盒·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 椭圆花瓣形鹿狮纹银盒·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黑石号”出水文物中有几件伊斯兰陶罐、一个玻璃瓶,还有数枚南亚的铜镜,应是船员的生活用品。
↓ 波斯蓝釉双耳陶壶·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 玻璃瓶·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 青釉灯罩·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 扬州江心镜·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江心镜”也是“黑石号”出水文物的另一大亮点,江心镜是供给皇室专用的贡镜,原来只见于文献记载。“黑石号”出水的这面铜镜背面有一圈铭文,上面很清楚地写道“扬子江心百炼造成唐乾元元年戊戍十一月廿九日于扬州”,世人才真正看到什么是江心镜。这件江心镜非常难得,全世界只此一件。

↓
神兽纹带铭镜·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内清四灵纹镜·上海博物馆藏

↓ 鹦鹉衔枝绶带纹铜镜·上海博物馆

↓
神兽纹方镜·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双鸾天马神兽纹方镜·上海博物馆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