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就在梅德韦杰夫中国之行还没有完全结束之时,俄罗斯媒体就已迫不及待地点评他此次访华成果了,而俄媒体几乎都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到了这次中俄签署的一系列能源大单上。对于这些大单,喝彩者有之,观望者有之,怀疑者有之,担忧者亦有之,从这些报道和分析中可以隐约看出俄发展对华关系的多重心态。
当然,也有俄媒体对中俄能源合作持谨慎甚至怀疑态度。如《生意人报》的另一篇文章的标题是《能源声明》,文章称虽然俄罗斯能源公司接二连三地与中国伙伴签署相关合作协议,但专家们担心这些协议的未来命运是“声明性的”。而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地区与国际研究学院副院长、俄国际事务委员会专家阿尔乔姆·卢金对俄新社记者表示,尽管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访华首日双方签署了大量协议,但并没有一份具有突破性的协议。卢金说:“签署了二十多份双边协议,涉及各个领域。但主要的是经济合作。如果我们仔细看一下这些协议,会发现没有突破性的协议。”他还强调说,俄罗斯与中国之间存在的供气价格这个最主要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他认为,俄罗斯计划将俄中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是令人印象深刻,但一切通过对比就显出原形。他表示,中美贸易额超过5000亿美元,因此对中国而言,俄罗斯作为其贸易伙伴的地位低于美国、日本甚至是韩国。
记者注意到,《生意人报》这组报道中的另一篇文章的标题是《能源存款》,文章透露,“中国准备向俄罗斯提供更多的现钱”。文章称,“梅德韦杰夫的中国之行从实质上讲是‘中俄能源超级联盟’的推介会。在俄罗斯承诺对中国出口石油、天然气、电力的前提下,中方准备向俄提供数百亿美元的现钱。但从目前看,双方关于石油的合同最让人怀有信心。而关于天然气价格问题,莫斯科准备向北京做出何种让步或优惠,双方均只字未提。不过,从中俄第一个石油大单的谈判过程看,外表上看起来很大方的中国人实际上会讨价还价至每一个戈比。”
类似的分析认为,中俄此次签署的许多合同仍没有摆脱俄罗斯对中国“能源换贷款”的老套路。而且,似乎持这种观点的分析人士还占有一定的比例。很显然,俄方有些人士认为这种合作模式是中国对俄能源领域的“扩大”,担心俄成为中国的“能源附庸”。但实际上,这种合作方式同样给俄方带了不少利益、为其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不少的资金支持。在世界经济仍未彻底走出危机、美页岩气革命影响外溢、欧洲能源市场需求下滑的大背景下,中国与俄罗斯签署的能源大单可以确保俄罗斯的联邦预算不出现大窟窿。其重要作用,知道柴米油盐贵的俄罗斯当家人自己心知肚明的!
对于俄内部依然有市场的这种“俄会变成中国的能源附庸”的说法,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院长卡尔聂耶夫称,“至于俄罗斯最后是否会变成中国能源附庸的问题,其实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像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也在为中国供应能源。当然,我们也想对中国出口的不仅仅是石油和能源。实际情况是,俄罗斯对欧洲出口和对中国出口的形势及结构是一样的。我们刻意把这个问题放在中国背景下讨论是不公正的。”
卡尔聂耶夫进一步指出,“世界上没有好叔叔,当年美国用尽一切办法不让日本经济超过自己。中国人对我们说好听的话,但还是不想让俄罗斯成为自己的竞争者。在这个问题上,要靠的是俄罗斯自己。我们的官员在外访时说要在俄罗斯境内建硅谷,但这只是想法,而非重要决定。我们必须物色一些可以让俄工业体现其竞争力的领域,并改善投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