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俄罗斯交通事故猛于虎(多图)

(2009-08-07 03:37:00)
标签:

杂谈

    每一个来过莫斯科的国内朋友对莫斯科的交通状况都有着深刻的印象,这里的司机开车有着“急、猛、快”的特点。似乎俄罗斯每一位司机都是血气方刚、精力旺盛的小伙子,他们开车起步急、超车猛、速度快。在莫斯科街头开车,俺每天都能遇到从身边飞驰而过、绝尘而去的“神行太保”。所以,莫斯科一直有着“拉达比奔驰跑得快”的怪现象。

    但除了各主要城市市内道路之外,俄境内的各条城际公路干线却又不同程度地具有“旧、窄、差”特点。从莫斯科至圣彼得堡的公路应算俄境内最好的城际公路了,但每次开车赴圣彼得堡出差,俺都得“小心、小心、再小心”,因为该公路老化严重。在这条并不封闭且坑洼不平的公路上,有些地方仅为双向两车道,想超车就必须要占用逆行车道。此外,这条公路上的大型集装箱运输车云集,轿车在其中简直就是“蚂蚁遭遇大象”,所以轿车司机必须倍加小心。也许正是出于上述这些原因,俄境内的交通事故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说俄罗斯的交通事故猛于虎并不为过。

    8月6日,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在自己位于莫斯科西郊的新奥加廖沃“高尔基-9号”总统官邸主持了俄国内交通安全问题特别会议,俄交通部长、总检察长、内务部长、俄交警总局局长等所有与交通安全有关的高官都被叫来参会。

    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这次会议为梅德韦杰夫临时安排的会议。其主要原因就是近几周,俄境内频发恶性交通事故。7月20日夜,一辆城际大巴在新西伯利亚州冲出路面倾覆,导致8人死亡、37人受伤。 7月24日,俄南部罗斯托夫州一辆油罐车与大巴相撞,导致21人死亡,数十人不同程度受伤。8月3日,就在俄总统官邸附近又发生了一起造成20人死伤的恶性交通事故。

     这一系列恶性交通事故让梅德韦杰夫“很不高兴”。在这次专题会议上,梅德韦杰夫指出,“俄目前交通安全状况并不能让人感到满意,公路交通事故平均每天都要夺走数十人的生命。为解决这一问题,俄将召开专题国务委员会会议、俄政府交通安全委员会必须行动起来,与政府相关各部门尽快提出一个解决本国交通事故频发的系统性建议,包括交通状况的管控、道路的保养、交通各参与者责任的明确划分、医疗救助、驾校培训机制完善等等。”

    梅德韦杰夫痛心地说,“近5年来,各种交通事故为俄带来的经济损失总额高达5.5万亿卢布,这相当于俄政府5年来医疗卫生领域内的全部支出。”他说,“俄今年上半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1.1万人,如果我们还能对于这一数字无动于衷的话,那我们就是在犯罪。坦率地说,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俄罗斯仍然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高的国家之一,我们的道路仍非常危险”。

     梅德韦杰夫特别强调,“交通警察的主要责任并不是事后处置,而是事先提醒。而种驾校不负责任地对待学员也是造成交通事故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强调,“我们驾校中没有现代的技术保障,没有专业的教学工具,在获得驾驶证的考试中腐败严重。在这样的驾校中考试合格的人,除了学一些坏毛病,并没有真正学到驾驶技术。”

    俄内务部权威统计,2009年上半年,俄境内共发生公路交通事故84365起,比去年同期减少了7.2%。交通事故共造成10277人死亡、106392人受伤,分别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3.4%和5.4%。在这些交通事故中,由驾驶员酒后驾车造成车祸共4700起,造成715人死亡、7000余人受伤。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些交通事故中,儿童受伤害程度正在减弱。今年上半年发生的交通事故中有8500起涉及儿童,造成341名儿童死亡、8800名儿童受伤。

    俄业内专家认为,为切实减少交通事故,俄政府必须采取一整套措施,包括将现行的“俄政府道路交通管理规定”升格为“联邦法”、真正提高交通警察的专业素质、建立统一归口的道路交通管理政府责任部门、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管理和监控体系、建立更加高效快速的现代交通事故医疗求助机制等等。

 在俄百姓眼中,交通警察是本国腐败现象的“高危人群”……http://186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8/7/13/15/123a0dc9740g214.jpg

 http://186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8/7/19/11/123a2226d30g213.jpg

 http://184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8/7/19/14/123a22559deg215.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