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莫斯科人“进屋就脱”是必须的!

(2008-12-19 02:51:00)
标签:

杂谈

  北方的冬天,室内外温差大,进门脱外套已成习惯。但在北京的商场、餐厅、剧院、书店等公共场所里,许多人却“欲脱还羞”,遭遇着“不脱不方便,脱了更不方便”的尴尬。

    这两天,我看国内的电视,看到了一些“尴尬”的镜头:(1)某电视访谈节目结束后,镜头还未完全切换,观众们纷纷起身从自己的座位上拎起羽绒服和大衣,边走边离开直播现场;(2)新闻中播放“小学生集体参观博物馆”的镜头,小学生们不是在室内还穿着棉衣,就是手中抱着厚厚棉衣,看起来很不方便。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为什么还要为小小的“存衣”而烦恼呢?在公共场所设置存衣处难道真的有那么难吗?
     莫斯科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城市,这里的生活习惯和北京差不多,不过也有区别。冬天里的莫斯科,无论是到政府机构公干,还是到朋友家串门儿,“进门就脱”是必须的!
     在莫斯科,无论是克里姆林宫、白宫(俄政府大楼)、外交部等政府机关,还是电影院、剧院、马戏团、饭店、酒吧、等公共娱乐场所,亦或是在幼儿园、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内都专门设有“存衣处”。冬天,所有人都要“进门就脱衣”,如果你在室内还穿着“外衣”——还穿着在户外穿的棉衣,那是极不礼貌的事儿。如果出于什么原因,你忘了存外衣,那也必须把外衣脱下来,在手中拿着,而不能穿在身上。
    在俄罗斯看演出,观众们一进门就都自觉地脱掉外套交到存衣处,女士们则再掏出随身携带的化妆品到存衣处四周的镜子前整整发型或补补妆。如果是冬天,讲究的女观众还要脱掉长筒靴,换上特意带来的高跟鞋,以搭配自己看演出时的晚装。尽管外面冰天雪地,剧院却是另一个世界:男士大都笔挺的西服,女士则”〉某と拱丫缭撼陌绲霉谝话恪
    莫斯科各大机关和公共设施内的“存衣处”每到冬天都有人专门值班,值班的一般都是老大妈,这都是免费的。而酒店、饭店内“存衣处”的值班人员基本是男士,也是免费的,不过顾客都要付一些小费。在商场,多为无照料的存衣处,提供给客人一个柜子和一把锁,客人自行把大衣或不想随身携带的包等锁在柜子里即可,非常方便。

    随着经济的市场化,如今莫斯科市内剧院和马戏团“存衣处”的老大妈也有了“经济头脑”,她们在向观众提供免费存衣服务的同时,还向观众们出租专供看剧和看马戏用的望远镜,也算挣点外快儿。
    想想国内,人们在饭店吃饭时随意得把大衣或羽绒服等厚重外衣搭在椅子背上。许多人吃着也不踏实,惟恐过来过往的盘子洒出汤水,弄脏了衣服。在北京许多电影院内都没有设立存衣处或存包处。冬天,很多人要么将衣服搁在旁边的空椅子上,要么干脆抱上一个多小时看完整场电影。我冬天曾去北京图书大厦买书,一楼收费处的温度计显示室温就是25度左右。在此高温下购书,其滋味可想而知。于是购书者各显其能,来解决大衣、羽绒服的存放问题。比较轻松的是推了一辆购物车,把衣服、围巾、手套统统放进了车里。有的好不容易找到一处可以坐的地方,因为不能把衣服脱下来放地上,只得穿着衣服席地而坐,那长长的大衣或羽绒服下摆就拖到了地上。不过更多的是把衣服搭在胳膊上,举着衣服翻书……
    现在都在提倡“人性化”,要“以人为本”了,我想国内公共场所的负责人,能不能专门设一个“存衣处”,方便方便咱老百姓。冬天的北京,“进屋就脱”也没啥不好的,是不?

 

借光推荐一下2009年:俄罗斯“涨声”响起来——俄百姓惴惴不安闯年关

 

 

莫斯科市内各种各样的“存衣处”

http://185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8/12/19/2/23/11ef43be1e3g214.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