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部分专家又通过媒体等方式,敦促电信监管快速放开,甚至有消息称,携号转网的规定月底就有望出台,似乎一旦携号转网实现,移动的客户就源源不断的涌向新联通、新电信,良性竞争的势态可以更加快速的形成;部分投行报告也指出,国家在政策中明确非对称监管,对移动形成较大压力,对新联通、新电信等弱势运营商构成实质性利好。非对称监管究竟意味着什么呢?移动在多大程度上受此影响?目前看,形式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明确。
1、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和加强电信行业监管形成一定的矛盾
《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中的配套政策措施指出,首要的就是大力支持自主创新,这里勿庸讳言,主要是指TD-SCDMA(后续可能还包括CMMB、WAPI),由于中国移动是TD的运营主体,支持TD就意味着,支持中移动大力开展TD网络建设,大力发展TD用户,并支持中移动带动TD国际化发展,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建设。近期颁发188号段给中移动就是支持TD的体现。
《通告》中又指出,加强电信行业监管,针对重组后新的市场架构,将在一定时期内采取必要的非对称管制措施,促使行业格局向均衡发展,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监管体制。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希望三家运营商不至于差距过大,在一定程度上有压制中移动发展之意。
一方面要求移动大力发展TD网络,一方面又不希望移动把另外两家甩得太远,这样的矛盾对电信监管提出了挑战,国家到底将采取何种非对称管制措施,目前不得而知,笔者估计,短期内,自主创新也就是推进TD发展将是重中之重,监管方面将主要针对破坏正常的互联互通、网间漫游的行为,而不会采取压制移动的方案。
2、携号转网对谁有利?
中国移动和联通G网+C网目前的用户比例大约在7:3左右,但新增用户方面,移动占有的市场份额超过80%,显示至少在目前情况下,新用户对移动的认同远超过联通,如在当前状态下推出携号转网,在移动率先推出TD加强了数据业务的背景下,中移动的领先优势将被进一步扩大,如此,不仅起不到均衡竞争格局的目的,反倒对弱势运营商形成了打压。
之前分析中提到过,日本于2006年10月开始允许携号转网,对运营商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携号转网的最大受益者是KDDI,日本的第二大运营商,但考察第一大运营商NTT
Docomo的离网率(Churn
rate))如下图),可以看出,在执行该政策初期,离网率有所增加,但此后离网率逐渐下降,保持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而在新增用户方面,弱势运营商更有机会去通过服务和价格去争取(见下图新增用户)。

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携号转网在为弱势运营商抢夺强势运营商用户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相对有限,携号转网本身并不是弱势运营商的救命稻草,相对而言,强化服务和应用,吸引新用户的加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强力巨大的市场恐怕更为重要。
另一方面,运营商内部的携号转网可能并不遥远,有消息称,为推进TD的用户发展,中移动已经开始准备允许网内用户携号转网。
3、良性竞争均衡发展并不意味着三家运营商均分天下
中国广大消费者受移动压榨多年,迫切希望形成几家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这种想法颇可以理解,也十分合理,毕竟,用最低的价格,获得最好的服务是所有消费者的追求。但多年来我们拿着139骂移动,也未见有多少用户转投联通,可见,至少在当前,中移动的市场认同感还远非联通可比,而中联通1994年成立以来,也苦心经营了十几年,因此,形成相对均衡的发展格局远非一日之功,何况新联通和新电信都还面临着十分繁复的重组之路,至少三年内,恐无法对移动造成实质威胁。
另一个观点是,国家所说的均衡发展,绝不意味着三家均分天下,这方面,可以参照一下我们的近邻小日本,其移动运营业相对比较成熟,NTT
Docomo在3G时代,市场份额虽逐步减小,但仍远远领先于另外两家竞争者,市场份额从2001年的59.2%,下降到2008年3月底的52%,下降速度并不快,而这样的格局也并没有谁认为“不均衡”,韩国方面,SKT在三家运营商中也占有绝对领先的地位,因此,短期内希望形成均分天下的局面,既不合理,也无现实可能,须知改善经营和服务,提高市场占有率需要长时间的经营。
综上,笔者认为,在新联通和新电信“准备好”之前,携号转网推出的时机尚不成熟。非对称管制措施目前仍看不到,中远期可能采取一定措施,但不应过于歧视性。另外,移动一家独大并不意味着竞争格局不均衡,市场监管还应以营造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为主要出发点,由此产生的竞争格局,应该就是健康均衡的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