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图形探解清式廡殿结构之雀替

(2013-04-15 14:03:35)

  上回的廡殿装配我们装完了平板枋檐柱之上的最后一个大木结构件与檐柱的榫卯配合已完成。回过头来看看,檐柱小额枋之下的位置还开有榫槽,缺点什么没装上,这个地方留的位置是要装雀替

http://s8/mw690/001DkKsizy7BqXyZvx557&690


   写到雀替这有点卡,之前一直没有在意这个组件。也没把它当成结构件,觉得榫卯形式不复杂,檐柱上留出位置装上就行了。到翻过头来要装时,才发现以前做的模型斗口不对,那么多的曲线曲面靠模数系数转变软件还不认,而且还是平板的,要定义的数据太多,只得从新做。待模型重新做时,才看出还不简单。而且平时那么多的照片中竟找不出想要说明问题的画面来。好在梁先生全集里有一章专论雀替,摘一些做参考吧。

  之前我们出场的大木件,上来一般都介绍一下传承和来历。由什么演化,有什么规矩。安装上和什么相关相连。到了雀替这,似乎到不好说了,由于在清式建筑中,雀替的大木结构功能并不很重要,装饰作用却很强。规矩传承是有,似乎现实并没有被规矩管住,自由度更大一些。既然是探解廡殿结构,它又在一个十分显眼的位置,这个物件是绕不过去的。

  先看看传承,按一般公认权威说法,清式雀替源自宋的綽幕方,《营造法式》卷五中在阑额条款下说“担(檐)额下綽幕方,广减担(檐)额三分之一;出柱长至补间”,在宋式中,綽木的功能性可能要强于装饰性。

下图《为营造法式》截图:http://s14/mw690/001DkKsizy7BqXulLw95d&690


下图是形状上由宋式綽幕演化为清式雀替的过程,梁先生当年做的图示。
http://s4/mw690/001DkKsizy7BqXCKJbR23&690


  由这个图6 太和门雀替可以看到,清式雀替在轮廓上既有头綽幕的特征,表现在前面;又有蝉肚綽幕的特征,表现在下面。但这并不能表示这就是一种制式。同样在紫禁城中,同是宫殿正殿,檐下雀替的轮廓图案、长高比例,差别还是很大的。

  我的这座廡殿中,安装长度尺寸不一、形状相似的四十八个雀替

http://s7/mw690/001DkKsizy7BqXVpgRUb6&690




  我做的雀替形状包含了雀替的基本要素,长短按规矩做间量的四分之一,省略了雕花,这样出了形状相似,长短不一的四种。
http://s14/mw690/001DkKsizy7BqXQuerbbd&690


 前面做http://s10/small/001DkKsizy7BqYvzaJz89&690头状,下边有蝉肚型。


http://s4/mw690/001DkKsizy7BqXZExfZ93&690


  后尾与檐柱的安装榫卯结构参考了《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一书,略有些小差别。
http://s10/mw690/001DkKsizy7BqY7Elq959&690


  装上后整体看着还算顺眼,既然是装饰,也就这样了。


http://s7/mw690/001DkKsizy7BqYHFqLAd6&690




  雀替的类别还有很多,再贴一张梁先生当年的图吧。


http://s9/mw690/001DkKsizy7BqYJfvQcf8&690



  上述这些只是资料的梳理和博主做的一点模型,在现实中朋友们可看到的雀替要更加繁多,和大木主体交织在一起,很有意思。

 

 

 

http://s11/small/001DkKsizy7BqY8uzIm5a&690这个字我没有查到正确读音,有网友知道能给回复注音为盼。先谢谢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