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额枋之上,拿进的第一个大木件是平板枋,从这座廡殿檐面的角上,开始了这回的大木结构安装。
平板枋源自宋式大木建筑中的普拍枋。普拍枋安放在宋式建筑的阑额之上,并宽于阑额(阑额在明清建筑中称为大额枋)。在明清建筑中,平板枋窄于大额枋。
普拍枋的榫卯形式在《营造法式》中有图形、有名称,其一是‘螳螂头口’,再一个是‘勾头撘掌’。咱们就先把‘勾头撘掌’的榫卯形式继承在平板枋上看看什么样,再看看传统传承是如何反映在廡殿的虚拟结构装配上的。 http://s16/mw690/001DkKsizy7BqWJWO4f8f&690
勾头撘掌榫卯的勾头掌是朝上朝下形式,拿进来第一件檐面角上的平板枋一头有勾头掌,朝上。与之相邻的同名件两头都是勾头掌,勾头掌相反朝下。从下图看我们不能一件接一件的装,要把这一边的都拿上来一起装。
http://s13/mw690/001DkKsizy7BqWPbQks5c&690
一同拿进的檐面所以长短不同、勾头掌朝向不同的平板枋,连同安装需要的销子,用销定位,安装到位。
http://s8/mw690/001DkKsizy7BqWZioVF57&690
我们利用软件的便利,透视装配到位后的结合状况,上两张不同的透明图:
http://s15/mw690/001DkKsizy7BqXuO9Do9e&690
http://s15/mw690/001DkKsizy7BqX1c3nw0e&690
平板枋装在大额枋上靠木销定位,现代教科书中说每段不少于两个销子,再通过透视效果看看木销的位置。见下图:
http://s10/mw690/001DkKsizy7BqX23Glj79&690
装好前后两边檐面的平板枋后,拿进左右两边山面的平板枋。和檐面一样,还是所以的同时拿进,山面压檐面,这是大木结构的规矩。
http://s5/mw690/001DkKsizy7BqXCeLYwf4&690
用销安装到位,给个整体平板枋安装好的视图:
http://s3/mw690/001DkKsizy7BqXGyR0e12&690
给个角上的局部视图:
http://s11/mw690/001DkKsizy7BqXbgY307a&690
好,我来再说平板枋的另一种榫卯结构——螳螂头口。见下图:
http://s9/mw690/001DkKsizy7BqXjbksoa8&690
这种榫卯结构的形状与名称象形,据有的书籍中讲在清代建筑中还有传承,榫卯成型取厚度的一半,阴阳相配。给个线框图:
http://s6/mw690/001DkKsizy7BqXk9Hedb5&690
螳螂头口结合后,在柱头上形成一条中缝。
http://s12/mw690/001DkKsizy7BqXmjy8H0b&690
给个透明的图看看榫卯结合状况:
http://s3/mw690/001DkKsizy7BqXUrf58c2&690
再看看销钉定位状况:http://s2/mw690/001DkKsizy7BqXVujZv71&690
至此,平板枋在廡殿中的榫卯形式与安装就算介绍完了。说几句题外话,我们一般常见的明清建筑中的平板枋在柱头上的结合部位,多是绘有彩绘,看不出是什么形式的榫卯结合。但有一点,就是很少看见有勾头撘掌榫卯配合的建筑实例。本博主在模型和博文中,平板枋的结合部,采用勾头撘掌榫卯配合,也是想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求证。前几天,在看古建爱好者网友的博文中,偶发现有写到:“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的某殿,殿身的外檐构造及内部构造犹存宋元旧法。平板枋在档头与柱头勾连搭掌相接,—————”
时,心里还是有一种莫名的向往,此殿虽偏在一隅,远隔千里,早晚也想一见,也算是对大木传承的见证。
好,这回就到这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