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怀瑾先生也不容易
别把南怀瑾当道具,更不要当成化妆品。
当下,尽管易中天如日中天,于丹的名声也不小,但就国学而论,南怀瑾先生还是一面旗帜。
见过他老人家,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也难怪冯仑感叹,年轻人的力量表现在肌肉,而南老先生的力量则在于内在。这个内在,大概就是他的学问在起作用吧。所以,南怀瑾老被称为“国学大师”,也真是货真价实。
从闹市上海,再到幽静的妙岗,南老先生不论走到哪里,都有追随者不辞辛苦紧跟过来。听说有一人自称放下所的事情,潜心和老师学习,下定决心,排除尘埃,不怕万难,去争取胜利,不禁令人竖起大拇指。
不假思索,人家当然楷模。可一琢磨,这事儿都当广告做了,放下了嘛?
唉,国学难道可以这样速成,南老先生精神之精邃一天半载就可以明白?
高朋满座,按理说南老一定不寂寞,只是来来往往,带来尘世纷扰,老人看得明白,来人却时常不明不白。
来的走了,走的又来了。如此循环反复,南老先生也语重心长。不过现在的人都有主意,听得听不进去都难讲,更不要提是否能听明白了。
桃李满天下,老人家的弟子不少。时常听见有人称南老为老师,也有人自夸是南怀瑾的学生。各行各业,人数不少。反正人家说了,真假也无需考证。只是一个做学生的态度,就足以令人肃然起敬了。
南老魅力,在于不争。不争是一种境界,而弟子们大多都事业鼎盛,向南老讨个什么,是不是大风大浪后的片刻安宁。
不管人家,人家毕竟来了。来的都是客,未见得都是学生。有真学者如陈峰用心听讲认真笔记,身体力行。
也有图个热闹的,也好日后在人前炫耀。
所以,听有人说南老如何,总有些许的不安。因为总觉得不是真的潜心学习,而把南怀瑾当作“文凭”用了。
有一个风景,历经数年修行。风和日丽,曲径通幽。空灵境界,博大精深。有仁人志士感叹其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有旅行者眼前一亮,写下到此一游。
有人把南老当成了道具,照个相就走了,然后说去过了。南老先生平和,说大家愿意来,看见大家很快乐,我就陪着大家玩吧。
南怀瑾是一种精神产品,但不提供使用说明,因为方式还得自己“悟”。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理解不同,当然有不同的结果。
还是别把南怀瑾当道具,更不要当成化妆品。
求求你,行行好。
因为你……
看上去已经很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