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茶树茶人茶品茶诗方希贤武夷山文化 |
分类: 黄埃散漫 |
几个月前,我在北京CBD的一个茶馆邂逅方希贤先生。那会儿,看见他从怀里掏出一包“红甘露”,竟然泡了30多泡色香味仍然不减。于是,萌生了访问他的想法。
其实,我想的是一举两得的。访他,也访茶。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落座于他的对面。瞧他干净利落地泡茶,闻香识茶,连连感慨,茶如其人,姜是老的辣,茶是老的香。
也是这个下午,阳光充足的时候,观茶人方希贤,身姿挺拔,脸上皱纹被阳光刻画得一清二楚。这时觉得,方希贤看上去像一棵老茶树,色重味浓。继续品他的茶,也读他的茶诗。“三泡七碗周复始,此时茶香更迷人”。
我有些醉,醉人,也醉茶……
听方先生说,茶要原料好,工艺好,贮存好,方为好茶。茶品为人品,人好,茶才有味道。于是,品茶的味道,体会他的味道,这个午后,始终觉得有滋有味。
茶为人心,茶原为解渴之用,品茶是一种境界。生活中,大多数人为牛饮,但是文化层次的区别,会生成出不同的茶文化来。茶一旦和文化结合,就明显地与众不同了。
宁可居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百姓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但也有另一种说法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有茶无茶,是生活品质的区别。中国茶被赋予很多灵性,无论是汤色还是工艺,都不是国外某些茶所能比得起的。
古之文人,没有不喜欢茶的。今之茶人,喜欢诗的却不多。老方是茶人也是诗人,读他的茶诗,品他亲手泡茶,则有心旷神怡,其喜洋洋矣。“岩骨生活水,花香存高远。久远出陈韵,津润显甘醇。”方先生的过人之处在于,不仅种茶、做茶,而且品茶、写茶。可谓“名人雅士茗珍品,细品慢啜领悟深”。
尽管如此,方先生还是强调他自己落伍了。他说他种了一辈子茶,连“文革”时期都没有停过。那时种茶的相当少,因为那时茶叶由国家统购统销,1983年才放开经营。70年代中期,政府号大家种茶。过去国家收购,现在没人要了,茶山荒了。因为爱茶,有割舍不掉的情结,方先生就在那个时候,以很低廉的价格买下了茶山。现在看来,他似乎占了不小的便宜。
人可能退步,但是茶不落伍。方先生本身就像一棵老茶树,见过世面,也经得起风雨。现在,买一泡真的好茶如同大海捞针,太多的人在故弄玄虚。真的茶人不比包装,而是比茶。因为,茶是不能玩花架子的,要凭自身的品质说话。茶无语,人心知肚明。
中国茶的内涵丰富,色香味俱全,要回甘有回甘,要醇度有醇度,都是自然形成的。方先生有400亩茶园,请工人管理。有上百个品种,主要是大红袍,今年增加了红茶的力度。正山的金骏眉,一个茶最起码泡30泡。茶的生长环境要求一流,没有污染。“红甘露”是他自己取的名字,就连茶沫也能冲出干干净净的茶。再冲,茶厚,颜色更深更透。特别劲道。
茶很烈,有时会让人醉。一点点的茶,可以泡上几十次。连茶梗都好喝得不得了,没有一样浪费的。回甘不同,千变万化,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茶。
说着说着,方先生就泡了一泡茶梗。不仅汤色靓丽,而且相当耐泡。茶梗很香,香得令人微醺,第二泡更好。茶讲工艺,喉中回甘,真是不一般地透。
喝茶,一定要和老人喝茶。倘若有机会和一棵老茶树喝茶,就更是一件幸事了。和一般人为喝水,和方先生才是喝茶。喝茶,喝的是人品,也是茶品。卖茶,也是茶品和人品合一的事情。回归于传统,有档次,但不可拿茶蒙事儿。茶是古朴的东西,华丽则显得花俏。
方先生每每亲自做茶,掌控火候,一年一季,在春季里忙上几个月。武夷山不做秋茶,因为他做的是大红袍系列。他奔波于北京和武夷山之间,四月底回去,到七月茶做好了。喝茶很爽,甘清香幽,意犹未尽。茶可清口,更能清心。
纯天然,不加任何香料。明白人喝茶,不明白的喝水。喝一杯老茶,能品出岁月的味道。
谈话间,方先生拿出几十年的茶宝。茶中之宝,颜色不同。深有感触,深藏不露,先浓后艳。一个肠胃不好的人,一定要喝此茶。品味独特为宝,1969年的这款茶,这一泡至少价值500元。
时间就是金钱,武夷山的茶,从头到脚都是宝,就看你怎么利用了。比如茶梗,因花性犹在,别具一格,同年代的茶梗收藏起来都是有价值的。至于老茶,虽然荡气回肠的香不见了,却有另外的味道,出现了药用价值。喝新茶喝得不舒服了,就喝一些老茶吧。
老茶,看上去不起眼,喝起来就不一样了。
现在的茶已经很少诚信,本身搞茶的人对茶也一知半解。方希贤那些积累岁月的茶,还有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本身就是诚信的名片。
好茶会让人震撼,老茶人会让人肃然起敬。
慕名而来,舍不得走。
(方希贤:武夷山市白云茶厂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