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从总编辑到非常店小二——往事追忆录之三十七

标签:
转载 |
从总编辑到非常店小二
——往事追忆录之三十七
2008年12月30日,我从南风窗总编任上辞职,离开广州回到北京家中。
按照我的想法,我想好好歇个半年,整理一下自己关于传媒业的文字,我自认为其中有不少真知灼见,争取做本不错的书。
2009年1月4日,我在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时的旧同事当时在益普索负责媒介研究的美女刘荣(在新生代工作期间,刘荣是董事副总经理,全面负责CMMS项目,我则是董事),即给我电话,约我聊天。刘荣代表益普索向我发出了加盟的邀约。
我对刘荣和益普索的邀请深表感谢。但是,我婉拒了。我告诉刘荣,我要先歇一歇,其他的过了春节再说。
类似的几个邀约都被我婉拒了。我像个宅男,埋头在家读书写字,重读施拉姆、麦克卢汉等人的经典作品,写了几篇文章,比如2008中国传媒业大事评点、东莞报业的2008,等等。
新年假期之后,我去幼儿园接丫头。我很少去幼儿园接丫头,她的老师见了很奇怪。第二天便问我女儿,你爸爸怎么有空来接你啊?丫头答说我爸爸从广州回来了。老师说,那你们家你爸爸妈妈都不工作,怎么办啊?
我家丫头自小心重,记性好,口才好。放学回家便把老师的话复述给了我们夫妻。
我太太自我南下广州之后,便辞去了在《时尚》杂志社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反正我们生活要求不高,南风窗的那点薪水,能够维持我们的生活。
我们对老师这样跟孩子说话都有些不满,觉得很不合适。不过,老师的话倒也是提醒了我们,该考虑如何安排生活了。
我的岳丈经营茶叶生意多年,后来身体原因,把生意交给了我大舅哥。太座提出开个茶叶店,得到了大舅哥全家的支持,岳丈还说正好能帮些忙。我在南风窗任上的最后一段时间,太座其实已经在她哥嫂那儿帮忙了,后来我们称之为学艺吧。
赋闲在家的我自然也是举双手赞成。太太曾经想做服装生意,我没同意,做茶叶,一来有家人帮忙,进货把关都有人,二来还可以搭些顺风车,比如压些货款以及货物储存等等,都可以借力于大舅哥,三来做茶叶,环境相对比较清净,也容易颐养身心。
于是,我们很快委托大舅哥帮忙在马连道物色店面,准备开一个茶叶店。
1月5日中午,我的老友原京华时报总编辑朱德付约我在东南三环的十里河桥南的一家餐厅见面。德付问我打算,我说先休息,顺便开个茶叶店卖些茶叶养家糊口。
德付勃然作色,说学东你也太不靠谱了,你怎么能去卖茶叶?你要置党国和兄弟们颜面何存?
德付严肃地跟我说,一起做吧,我正要做的中国周刊,想把它做成中国最好的新闻杂志,我只做过报纸,正好你从南风窗回来,这几年你无论在传媒还是在南风窗,做的也是风生水起,隐然已成一方之主,回来简直就是天作之合么,我们兄弟联手,一定所向披靡!
德付以他惯有的强势,迅速将我的人生定格了。
彼时的我,稀稀拉拉地留起了山羊胡子。德付批评我精神颓废,建议我赶紧把山羊胡剃了。德付说,我们不能因为辞职而丧失斗志,精神颓丧,应该好好养精蓄锐,再战江湖:“08年过去了,我说淋巴炎过去了,我们好好谋划。”
我没有推辞,很快全身心投入到中国周刊初期的筹划中,尤其是编辑大纲的设计中。
但是,原来家庭会议敲定的开个茶叶店的方案,同样在按原计划执行,只不过,太座和我大舅哥成了主要的谋划和执行者。而我则几乎没再关心过茶叶店进展。
春节之前,太座继续在她哥哥的店里学艺,而大舅哥则通过自己的关系,帮着我们在马连道茶城物色寻访地势合适,价格适中的店面。毕竟我们的资金实在有限。
大舅哥安慰我们说,放心,春节是个关口,有一些商户会退租,你们踏踏实实放心做自己的事,该回家过春节就回家,一定能找到合适的铺面。实在不行,就先合着一起做。
大舅哥用心,春节前即为我们找到一家铺面。大舅哥是老派的北京人,觉得这事一定要我来拍板,毕竟是我家的事,我是家长。
于是,我放下手头的活,跟着太座去大舅哥马连道寻访到的铺面巡视了一番,虽然很小,但预算合适,大舅哥比划着如何设计好,给我讲解了一番,我们很满意,立即就定了,付了定金。
接下来,我继续忙碌自己的中国周刊,太座和大舅哥则忙着装修和购买冰箱冰柜和摆放货物的架子,太座还请朋友写了店铺名字,甚至,包括我以前在印刷学院的学生,也给我们写了店铺名字,但我从未操心过一点。
春节之后,我更是全身心投入到了中国周刊的筹备工作中,茶叶店的事,全赖太座和大舅哥在操持。
2月22日,我身份证上的生日那天,太座的茶叶店在马连道正式开张营业,我去了趟,毕竟是我家大事。这日子既有巧合,更有太座刻意的努力在里边。
自这一天起,不知不觉中,我们在马连道的茶叶店生意竟然坚持了5年了!
但5年中,我名为茶叶店店小二,但既不管进货,也不管销售,包括后来数次转换店面等等,我向无关心。我只是偶尔在周末得闲,去喝杯清茶,光临马连道的次数屈指可数,用我家太座的讥嘲,就是“像个大老爷似的”。
甚至,在茶叶店忙碌,而我在中国周刊也忙碌的时候,我甚至要太座作出牺牲,希望她茶叶铺转送给内侄,自己在家带孩子,以使我全身心投入中国周刊的努力中,但遭到了太座的拒绝。
其实这五年,我能够如此疯狂地投入到中国周刊的努力中,还不全是太座和岳家让我有了一个稳定的后院,一个可以喘气歇息的港湾!
5年间,太座学艺出师,还考了一些与茶叶评品相关的证书,茶叶铺在马连道换了几次,地方越换越宽敞,她通过这个店铺,还与许多网友成了好朋友,还在西南二环,开了个喝茶的雅集!甚至,今年春节前,还在我故乡与朋友合伙,开了分号!
当我纠结于中国周刊最后的命运时,依然是太座给了我鼓励,她说,别再做媒体了,我卖茶叶养着你,你就在家带带孩子,读读书,写写文章,高兴时就到茶叶店帮帮忙打打下手,为什么不行!
是啊,当店小二有什么不行?
新春之后,我便将自己的工作室设置于太座的茶叶店中,忙碌时打打下手,空闲时读读书,写写文章,喝喝茶,会会朋友,偶尔做做雅集,悠然于市井。。。。。。
我名之谓“非常店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