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作孚:一条破船成就的中国船王
(2013-05-15 20:49:50)
标签:
财经 |
分类: 书朋 |
写在前面:30岁前的卢作孚是个文化人,当过教师、记者和编辑。没有人想过这个人以后会变成一个商业巨子。1914年,卢作孚在上海结识了黄炎培,在黄先生影响下,卢作孚认为要使中国富强,必须从发展教育开始,所谓“推广教育,以开民智”。但经历了两次失败,卢作孚也感到“纷乱的政治不足凭依”。于是他的救国理想逐渐转向了实业。就这样他从川江上以一条破船起家,最后发展成“船王”,其勇气、信心、智慧令今天的商人也值得一学。
导语:提到中国航运业,就无法绕过一个人——卢作孚。他生逢乱世,出身寒门,饱读诗书却救国无门。他曾经做过教师、记者等职业,最后选择了投笔从商,他觉得只有实业才能拯救自己的民族和国家。
1、整合资源:一条船就成就了川江巨头
卢作孚就是个整合资源的高手,穷记者下海,哪来的资金?他在师友陈伯遵等人的帮助下,东挪西借,好不容易凑够了一艘客轮的资金,就这样,敢于冒险的卢作孚就成立了自己的航运公司。他的公司由于资金少,在当时资本雄厚的外资航运公司面前,显得十分渺小。
于是他提出了、“化零为整,统一川江”的活动,合并了川江上几乎所有的民族航运企业,向列强势力争航权。这样,他的力量就强大起来了。不过,也很快引起了太古、怡和与日清等外轮公司的敌意,为了围剿这个小公司,三大外轮公司联手打压“民生”。三大公司在价格上拼命压低,英商太古公司为打压民生,故意放低运价,由上海运至重庆的棉纱,每包运费由原来的25元降到8元。这个价位,仅相当于每包装运起卸的人力报酬。怡和不久也加入降价行列,竟然与太古联手,把棉纱运价降至每包2元。这样的运价,还不够船上的燃料费,等于免费运输。
在客运方面,他们也屡有“奇招”。日清公司规定,凡在宜昌至重庆段乘坐他们的船,可以不买船票,船上还另送日本洋伞一把。面对这样的局势,一向自信稳重的卢作孚再也坐不住了。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苦思冥想。那么他到底能想到什么样的突围之路呢?
2、售卖服务:让旅客有尊严
在上世纪30年代,“服务”这个概念,在航运业还不那么突出。即使是价格昂贵的客轮,服务意识也比较薄弱,让旅客常常感觉乘船远行就是受罪。但是卢作孚独辟蹊径,他特别强调了客轮业的服务意识,而且,反复向自己的员工灌输一个概念:“服务就是公司的生命线。”
在这种管理思想的指导下,他的公司做到了让旅客有尊严。1935年冬季,民国著名的女作家陈衡哲与丈夫任鸿隽从汉口乘船入川,坐的就是民生的船。她说,坐民生的船,感觉到一种“自尊的舒适”。后来全面抗战爆发后,著名作家胡风去重庆避难,搭乘也是民生公司的船,他在事后撰文说:“床上铺着雪白的床单和枕头,小桌上放了茶壶茶杯,井井有条,非常整洁,的确和别处的官舱不同”。
民生公司还发起了“改善服务”运动,以作为应对策略。对于日清公司的免费坐船、赠送洋伞之类的小把戏,其实民生并不在乎。因为那时国人抗日情绪高昂,拒买日货已成潮流,日本船就算是白坐,也没有中国人愿意去光顾;但现在太古、怡和也争相降价拉客,民生就必须高度重视,要在服务质量上远超过他们才行。
民生的改善服务,不仅是表现在硬件设备上,更主要的是软环境,“宾至如归”这四个字一定落到实处。公司制定了《经理须知》、《船长须知》、《茶房须知》、《水手须知》等规则,规定从客人上船后的接收行李、安顿铺位、饮食起居,到下船前收拾行李、招呼力夫、送客上岸,船员都要给予周到照顾。
在长途航线上的民生客船,不论何等舱位都能收听广播,船上还每日发给旅客油印的《新闻摘要》,使旅客决不会感到旅途的寂寞。沿江经过之地,服务人员都要把相关的风景照片分发给旅客欣赏,同时将沿途风景、风俗、交通、特产和旅行注意事项通告旅客。船上的商用电台,也可为旅客传递紧要信息。凡民生的船一到码头,立刻有岸上服务人员上前代运行李、代觅住处,绝没有力夫一拥而上抢运行李或强索运费的事。
旅客普遍感到,坐民生的船不仅舒适、清洁、快捷,而且很有尊严。他就是靠着这种超前的服务理念赢得了忠实的客户群。
3、适时做大:该出手时就出手
在商业上,卢作孚的出发点始终不是利润,而始终考虑的是民族利益。他深感外资航运欺负民族航运,所以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如何做大做强民族航运业。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1935年,美籍捷江公司倒闭了。在这个关键时刻,卢作孚果断融资,一举收购了这家外国公司,这也成为他的事业的转折点。
根据史料记载,至全面抗战爆发前,民生在川江上的轮船总吨位,已超过了外轮公司的吨位总和,在载重量上也接近了外轮公司的总和。民生公司在实力上、业务上、声望上,已全面压倒外轮公司!民生公司就这样从一条小轮船起家,成为了航运业的巨子,卢作孚本人也成为了“船王”!
老板读史笔记:
成就大商人的是格局
读史人:辽宁省川渝商会副会长李凤春
卢作孚可以说是川商精神的代表,长期以来,四川商人重义轻利,做事业的目的从来都不是为了躲赚钱,他们更注意表达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一点,在汶川和芦山地震中表现最
事实上,成就大商人的就是格局,如果一个人只是计较一家之得失,那么即使他赚到很多钱,也不是成功的企业家,这样的企业也没有成长性。
一个商人,只有心系民族,心系国家,才能真正有做事业的动力,才不是一个简单的有钱人,而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本报记者
王雪 (本文历史资料由辽宁省川渝商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