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野史 |
沈阳中产生活CT
从中国社科院拿出《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调查报告后,许多新名词似乎堂而皇之地拥有了半官方的身份地位。私诊医生、大学教授、IT工程师、广告创意总监......这些毫不相干,却又都在社会的大机器中起着主要螺丝钉作用的人被硬捏合到一起,拥有了一个新名字:"中产阶层"。
根据西方社会学家的观点,现代社会的合理结构应该是"橄榄型",即中产阶层成为社会的主体。中产阶层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坚力量,一个中产阶层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很大程度上就拥有了稳定、繁荣且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资本。
众所周知,中国产生中产的行业多属垄断行业、暴利行业或是热门行业,谁也不敢说它们能持续坚挺多久,但中国中产阶层的人口比例的确在经济发达地区迅速增加,特别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一代,只是增加得还不够。
英国有97%的家庭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层,而越来越多的美国家庭总会以这样的无奈口吻说:"......我们家供不起两个孩子上哈佛大学......我们只是中产阶层。"而即使在上海、北京、广州这样相对最先进、最发达的中国一线城市,专家们也只能说:中产阶层刚刚形成。
我们的这座城市呢?
720万人口的沈阳,有多少可以算做中产?
沈阳没有穿城而过的黄浦江,没有枫叶飞舞的香山,物价房价更是相差悬殊。我们无法用上海、北京的标准来为沈阳的中产阶层划出一个范围。
一位在皇姑区拥有数套住宅的实业家说:"沈阳,是一座不那么浪漫的城市,不是休闲的,而是做事的地方。"他的一大爱好是登山,而他的望远镜从来都是"舍近求远",距离最近的目标也在数千公里之外。
怎样划定沈阳中产的范围,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至少我们这篇四位数的文章无法做到。套用刘恒的说法:什么算幸福?攒一大堆存折?儿子给弄成神童?还是想打谁就能打谁还不犯法?我们也可以说:谁算中产?一百万现大洋?先"海龟"后"海带"的骄人经历?还是三天两头手握棒头在烈日下把一个个小球打到洞里去,玩一把返老还童的玻璃球?
有时候,我们被数不清的标准纠缠得快要绝望,不由想起某学者那个近似于笑话的论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产业工人就是当时中国的中产阶级。理由是:社会地位尊贵,家庭地位处于核心;收入稳定且处于全社会中上游,对生活现状表示满意,希望社会稳定持续发展。
这个理由让我们曾经一度惊喜:沈阳曾经是中国中产阶级的最大聚居地?
一切自嘲过后,我们把划分中产的标准定在是否拥有汽车上。房子和金钱都可以暂且不论,但生活中有没有四冲程八冲程马达的磨合轰响,绝对是一个本质的区别。至于车的档次并不重要,不论奥拓还是奥迪,吉利抑或宾利。在这个和米其林印花轮胎一起飞速滚动的年代,想进入某个阶层,开始某种生活,与其怀疑自己的实力,更不如掂量一下是否做好了迎接的准备。如果按照一本叫做《上海中产全景报告》的书中所列的标准,进入中产序列的人会增加许多。
但反过来推断,一切对于中国中产阶层数字的调查和推测又都有盲目乐观之嫌。如果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中国尚在贫困线下挣扎的绝对人口就恐怕要多出几千万,自认为中产和小资的那些"城市动物们"的档次都要集体降一级。"中产",不等于"白领",更不等同于"成功人士"。那些朝气蓬勃的创业者,那些整天忙得没时间恋爱的弱冠白领,那些感叹自己的青春正在不停流走的年轻经理人,我们没有把他们算入这个圈子。
他们正在路上。我们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