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解:20040928美丽的泸沽湖草海.打鱼人
引
子
2003年春天的时候,我谢绝当地的陪同和导游,只身前往世界著名景区——丽江,想去那里探究摩梭人的风情。我以为到了丽江就离泸沽湖不远了。可到了丽江一问,还差着好几百公里呢。
我选择春寒料峭的时节去,主要是想避开旅游旺季游人如织搬的拥挤、嘈杂。
我决定只身前往主要是想独自品味摩梭文化和“女儿国”风情,探寻摩梭人“走婚”是否如传说般的神奇,静静的欣赏泸沽湖的神秘和纯净的湖水。
去泸沽湖之前,我对摩梭人的圣地——泸沽湖的了解只限于书本、画报和影视片,只停留在:那里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那里居住着闻名遐迩的摩梭人,那里是世界上唯一现存的母系社会文化,尤其是那里有传说中的“走婚”习俗,所以我期盼着早日一睹风采。
因此,我到了丽江以后,除了当天游览丽江古城外,就是打听如何更加便捷的前往泸沽湖。

图解:20040928拍摄的泸沽湖落水村的建筑、云雾
翻高山抗缺氧疲惫换来美好心情
次日清晨7:30,丽江地区的天刚蒙蒙亮,我已将行李寄存在酒店,身着休闲装,肩背照相器材轻松的疾行在丽江的公路上。我要步行30分钟到丽江公路客运中心,在那里乘开往宁蒗的中巴,再换车前往世界著名的“女儿国”圣地——泸沽湖。
差5分钟8点,我到了客运站,购票上车,屁股刚坐定,汽车已经启动了。我问司机大概什么时间可以到泸沽湖。司机说,“说不好,一般五六个小时,到了宁蒗以后你还要换车,这样你才能知道什么时候到达泸沽湖……”。
中巴车轰鸣着驶出客运站,驶出丽江市,驶进曲曲弯弯的重山峻岭。
由于从丽江到宁蒗要翻过几座3000多米海拔的山,汽车在路窄坡陡的山路上缓缓的蜿蜒爬行着。望着车窗外,时而陡壁,时而悬崖,时而平坦荒原,时而高耸雪山,让行者感受着惊喜,感受着新鲜。

图解:20040927去泸沽湖的途中即景
也许是淡季,车上的人除了我一名旅游者外,都是当地人,也许他们习惯了这里的空气、山林,也许他们每天看这些司空见惯的山水已经有些厌倦了,他们进入疲惫的沉默中,好像都闭着眼睛,只有我不知从哪里来的那股兴奋劲头,清醒着且不断的按动快门,我想把这密林、金沙江水和时而隐现的木屋全装进我的数码相机里。或许是我的心太躁,途中我两次催促司机快点开,因为我担心车开到了宁蒗再倒车到泸沽湖天可能就黑了……
司机好像很体会我的心,“兄弟,急什么,这是山区,崎岖不平,不比你们大城市,安全第一啊……”
汽车依然在密林、山谷、荒原中穿行,绵延300多公里,一路风尘,好像没有尽头。
我去的那天,风很大,山区的公路上,经常会出现山石被风吹落下来,不仅把路面砸得坑坑洼洼,而且司机还要聚精会神,防止山石砸到车上,出现危险。司机说,过去山路不好走的时候,经常出现因躲避山石落下而掉下山谷,造成车毁人亡的惨剧。现在虽然好多了,但也要特别当心。

图解:20040927去泸沽湖的途中.旅行车坏了
汽车在颠簸中爬过了几座3000多米海拔的高山,终于在下午1:00多到达了宁蒗。我在那里的长途汽车站等候下午开往泸沽湖的中巴。由于是淡季,去泸沽湖的人很少,司机为了多赚几个钱,人少了不开,这一来造成我在宁蒗汽车站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下午2:00多了,司机才在我的不断催促下极不情愿的发动了中巴,汽车慢慢的驶出了宁蒗,开往泸沽湖。

图解:20030413宁浪县城标志
也许等得太久了,我那兴奋的劲头所剩不多,但心中还有着美丽的幻想,还不忍合眼休息片刻,怕错过了动人的画面。
随着太阳的西斜,泸沽湖离我越来越近了。我换到副驾驶的位置上,对过眼的烟云看得清清楚楚。
司机一边开车一边当导游,介绍着当地的情况。也许他天天目睹这里的一切,对这里的山山水水都烂熟于心,跟我在旅游手册上看到的文字差不多。他说,“再翻过这座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就能看见泸沽湖了。兄弟,你有高山反应吗?”
我说,“我去过西藏呢。还到过攀登珠峰第一号大本营——海拔6800多米处拍过照片,吃过藏族同胞做的鸡蛋贴饼子和拌黄瓜呢,抗缺氧能力我觉得很强的……”。
司机听了我得意的话语,嘴里只哼哼了几声,像是不大相信,他又全神贯注的开他的车了。
过了半个小时,我的耳朵忽然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听司机的话开始模糊起来,头好像被铅块压住一样,我知道这是高山反应。
这种情况持续了几分钟就很快过去了。

图解:20040927去泸沽湖的途中.翻山越岭
“兄弟,你看,那就是泸沽湖……”。
我顺着司机指示的方向看去,只见密林间隐现着湛蓝的一片湖水,湖面在夕阳下映照下犹如仙境。可车速太快,来不及我按动快门就绕过去了。唉,反应太慢了,这该死的高山反应。
司机说,“别着急,这还不是最好的拍摄地点,半个小时后,到了山的垭口你就可以照了,但不能停车的……”。
我振作了精神,调好了焦距,升高了像素,兴奋的等着那半个小时的路程。在即将到达拍摄地点时,我叫司机放缓速度,就在泸沽湖刚刚露面的一刹那,我拉开车窗在车上对着闪现的泸沽湖拍了几张远景。尽管现在看来拍得不甚理想,可我心里还是满高兴的。

图解:20030413眺望泸沽湖
“兄弟,落水村到了……”。
司机的话音刚落,我已抄起相机,谢过司机,跳下车就向湖边跑过去,像是要紧紧拥抱美丽的泸沽湖一样。看着眼前的泸沽湖,我已嗅到了清凉湿润的空气。经过总共七八个小时的一身疲惫顿消,心胸也仿佛豁然开朗。
我找到拍摄的最佳视角,把泸沽湖的山水、湖鸥等全部收进相机里,留在脑海中。

图解:20030413泸沽湖畔落水村
曾经梦想的美丽的泸沽湖就在我的脚下。
湖面映染着蓝天白云,湖畔柔柳低垂,仿佛一幅世外桃园的古代水墨风景画展现在我的眼前。我的内心发出“此景只应天上有”的感慨。
我站在湖边,望着静静的湖面和湖边一排排颇具摩梭人民族风格的小屋(当地人叫“木楞房”,一般都用粗壮的树干搭建而成),心中充满着幻想……
结识“摩梭阿妈”
留念“摩梭世家”
进入落水村,望着左边的湖水,看着右边一排排具有摩梭人风格的木屋,一切都是那么新奇……
看得出由于落水村开发得比较早,已经不是原始的古寨了,而是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商业化山寨了……
图解:20030413已经有些商业化的泸沽湖落水村
我一边观赏着湖光水色、石路木屋,一边沿着弯曲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街道拍着片子。
忽然,我看见一位摩梭妇女,穿戴着典型的摩梭人服饰,正坐在临街一幢木屋里织着什么。我立即举起相机刚要拍照,忽然意识到旅游手册上写着,要对摩梭人拍照需付一点费用,不然等人家要是非常尴尬的。

图解:20030413这就是被我误称为“阿妈”的妇女(注:图片已做变形处理)
我马上轻声的问这位在我看来年岁比较大的妇女,“阿妈,我可以给您拍一张吗?”
她笑了笑,“一元钱一张。”说完,她又低着头织她的布。
我听了她的话觉得拍张照片这么便宜,而且很公平。
我趁此机会多拍了几张(因为她不知道我这是数码相机),但我付给她的钱却是一元。
她伸出粗糙黝黑的手接了过去,也就在那一刹那,我突然觉得惭愧:多么慈祥的老人,我竟然用小聪明欺骗了她。正当我头脑中闪过这悔恨的念头的同时,那位妇女又开口,“你们北京人真好!”
听了这句话,我的脸红到耳根子了,有点无地自容了。“您怎么看出来我是北京人的?”
她抬头笑了笑,“你们说话好听啊,又有礼貌……”
对于她的夸奖我心中由惭愧变得更加不好意思起来,并顿生一念:她既然如此喜欢北京人,我何不住在这位老人家里,也是对我那城市人的“狡黠”的一种忏悔,并有可能与他们唠家常,好好的体会摩梭人的生活。

图解:20030413摩梭人居住的房屋
我问她,“阿妈,您这里可以住宿吗?多少钱一宿啊?”
“我们这里可以住的,10元一个晚上。”她的话语中有浓浓的口音,像我在西藏碰见的老人一样。
“那好,我晚上住您家可以吗?”
“欢迎啊!”
“阿妈,您这是织什么呢?”我借机和她攀谈起来,看着她边织边和我聊天,我感到很亲切。同时,我又忍不住给老人拍照,老人家也没再向我要钱。
“这是披肩。”
“一般卖多少钱一件呢?”
“100元。”嘿,老人家很有经济头脑嘛。
正在我与她闲聊的时候,她身后的门开了,走进一位身着灰色上衣的年青女人,她在我称为“阿妈”的耳边说着什么,然后又走了出去。
我问她,“那是您的什么人?女儿?”
“是啊。”正说着又从门外跑进来一个满脸脏兮兮的小男孩。她说,“这是我的孙子。”
我看着这祖辈三代,心中升起想为她们拍照的想法,“阿妈,我能到你们的客房看看吗?”
“可以啊,你进去随便看吧。”
我从另外的一扇上写着“摩梭世家”四个大金字的大门跨进院门。我看见里面还有三四个女人,都穿戴深色衣装,脸色黝黑,尤其是那两个小孩,一个约莫八九岁,一个也就三四岁,我与她们聊了起来,并给她们拍照,然后给她们回放刚拍的照片。也许她们平生第一次看见这种相机,也许第一次看见自己的形象,那兴奋、羞涩的样子让我大胆地提出,“我给你们拍照吧,然后你们留个地址,我回北京后给你们寄来,好吗?”

图解:20030413摩梭妇女和她的孩子
她们高兴的赶紧各奔自己的房间,5分钟后,她们像换了个人似的。头梳齐了,手洗干净了,尤其是两个小孩的脸白净多了。我分别给她们拍了20多张,并一一给她们回放。她们太兴奋了,特别是两个孩子笑着、闹着、嚷嚷着。

图解:20030413摩梭妇女和她的孩子
我在与她们的谈话中得知,我叫“阿妈”的那位妇人只是比我大一岁,因为经历坎坷,饱经沧桑的脸比她实际年龄大10多岁;院里的女人也就20多岁,一个是“阿妈”的女儿,一个是“阿妈”姐姐的女儿,还有一个在这里帮工的家属。可我已经习惯了叫“阿妈”,不好改了。

图解:20030413这就是被我误称为“阿妈”的那位妇女的姐姐
后来,“阿妈”把我领进她们的祖母房,见了她的姐姐……
(6插图.泸沽湖)
看看时候不早了,我不能光在这里聊天,还要拍风景、风情。我说,“阿妈,我先到前面看看,晚上就住您家,说定了,啊。”
老人家看了我一眼说,“去吧,欢迎你随时来住。” (待续)
(更多照片详见我的“独眼看世界·云南”相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