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公平财经 |
分类: 股市杂谈 |
新股改革最大问题是没有更多考虑公平原则
张崎
近期新股开始密集发行,据统计截止到1月下旬已有50余家公司安排首次公开发行(IPO),其中仅下周就安排了30多家,平均每个交易日有7-8家。新股发行数量之多、频率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受此影响,持续低迷的A股市场再下台阶,上证综指近1个月跌幅逾10%,2000点岌岌可危。
投资者对新股大量集中发行颇有怨言,有人把IPO谐音为“挨劈哦”,表达了相当程度的不满。新股集中发行的原因当然是IPO重启,有80多家公司此前已获证监会审核通过,因为新股暂停发行等了一年多,这次拿到“路条”的企业当然急于发行。但作为监管机构来说,似乎并没有考虑集中大量发行新股对孱弱的股市意味着什么,供求关系的失衡必然导致市场价格体系的紊乱。
除了发行节奏外,新股发行的其他环节也存在严重的问题。有众多机构参与了新股询价,但这些“专业机构”水平参差不齐,笔者注意到机构报价的极限最高和最低值相差4-5倍。如果说这是一个已经上市的公司,笔者不认为机构对该股的价值判断会有如此大的分歧,这也说明新股询价环节的随意性相当大。另外发行人和承销商定价也有太大的自由度,且缺乏公信力的定价依据。
更令人感叹的是,笔者多次呼吁的上市公司融资数量和新老股东权益占比相对等的公平原则被严重漠视,更搞出一个“存量发行”方便公司原始股东套现。历史上原始股东的股票是不流通的,这当然存在问题,后来证监会搞了“股改”,让大股东向流通股东支付“对价”后获得流通资格。再后来大股东不用支付对价了,新股上市满三年后直接流通,财务投资者更是可以在新股上市一年后流通,这就造成了源源不断的股票供应,据统计这些原始股东已从股市套现数千亿之多。这次有个公司居然打算新股融资近10亿的情况下还要发售老股套现30多亿,而且发行市盈率高达60多倍,引起了市场巨大的不满,周五这个公司发行被紧急叫停。
新股配售环节也是迷雾重重,有个公司社保基金申购1800万股只配售到60多万股,而有人申购200万股就配售到100万股。究竟是按什么原则进行的配售,发行人和券商语焉不详,很多投资者认为这里面存在暗箱操作的可能性。
这次新股改革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更多考虑公平原则,原始股东利益过大,公众股东利益太小,两者一开始就处于不公平的竞争环境,这也容易使得新股发行成为上市公司圈钱和大股东套现的工具。公众股东出大钱占小股,原始股东出小钱占大股,不管询价高低融资多少,原始股占比都在75-90%。
上市成为了圈钱和套现的手段,那就背离了股市的初衷,监管部门应该反思如何支持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如何真正维护大多数投资者的利益。(本文发表于2014年1月12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