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公开市场操作财经 |
分类: 债市经纬 |
中美公开市场操作差异及对债市的影响
张 崎
这个题目有点大,可以写篇几万字的硕士论文,在有限的篇幅里只能讲一些概念性的东西。
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国央行进行债券和外汇交易来干预市场利率和汇率,以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从交易品种看,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三种。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正回购是央行向交易商卖出债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反之逆回购为央行向交易商购买债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卖回。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今年以来中国央行更多通过逆回购的方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到期后视实际情况调整投放量,具有较好的灵活性。
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美联储近年推出多期量化宽松(QE)措施,主要就是在公开市场上买入债券释放流动性。此外美联储也通过卖短期债买长期债的“扭曲操作”(OT)来影响长短期资金利率。
央行也可以通过发行票据回笼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过去中国央行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而向其发行中短期债务凭证,期限最短的3个月,最长的也只有3年,作用主要是为市场提供基准利率,以及推动货币市场的发展。近年来这项操作已经淡出,主要是受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起伏影响,央行货币调控方式有所转变。
应该说近期中美两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更多是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但由于方式的差异,对债券市场的影响也有所不同。美国债券市场受美联储买债的影响近年持续上涨,10年期国债收益率低至1.5%左右;而中国央行释放流动性的措施并不是直接针对债券市场,因此债券上涨主要是市场资金利率下降带来的结果。
比较有趣的是,中美两国的债券市场规模不断膨胀,但收益率却在逐步降低,这有利于财政部门减少利息支付,说明两国央行货币调控措施颇有效用。从投资的角度讲,中国债券市场处于上涨周期,我们在投资组合中适当保持配置;另一方面,相对于美国股市持续攀升,中国股市仍处于低位,可考虑逐步增加股票配置。预计随着经济逐步回暖,股市也会走出低迷,合理配置的资产组合可望获得比单纯投资债券更高的收益。(本文发表于2012年12月14日《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