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预测财经 |
分类: 股市杂谈 |
淡看券商预测报告
张 崎
又快到年底了,很多券商都在开年度策略报告会,一般来说都会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租下星级酒店一层楼面,遍邀基金、保险、私募和其他券商等机构投资者,对下一年度的股市运行趋势和市场机会作出预测,而媒体往往也在邀请之列,便于对预测结果进行报道。
笔者前些年也时常参加这种报告会,近年参会的兴趣显著下降,相当程度上是在于获取信息的渠道明显增加,没必要专门“赶场”。事实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海量信息触手可得,券商现场召开策略年会更多地是一种展示和交流,而非信息推送。
另一方面,券商年度策略预测准确度往往也是不高的。笔者大致统计过近几年券商的年度策略报告和市场表现的关系,发现市场运行趋势往往都偏离大多数券商的预测。比如去年这个时候,很多券商都预测今年股市将会前低后高,上证综指波动区间主要集中于2600-3800点,事实上今年股市基本呈现震荡下行走势,指数最高不过3000点出头,截止目前的最低点在2300附近,显然市场走势与券商的预测相去甚远。
从销售的角度讲,卖方往往会拔高自己产品价格,有研究表明券商作为卖方机构,推送各种预测报告很大程度上与其投行和经纪业务有关,预测往往看多占相当比例(当然在股市趋势比较惨淡的时候,他们也会过度悲观)。中国虽然推出了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业务,做空也可以获利,但总体看由于券商研究机构的报告销售对象——基金、保险等机构投资者拥有大量的股票多头仓位,他们也很少作出负面的预测。从研究评级也可以看出,对于公司给予“买入”、“增持”或者“持有”评级的占了90%以上,给予“中性”评级的不到10%,给予“卖出”评级的不到1%。
“业绩基本靠猜、估值基本瞎掰”,今年关于券商研究报告的负面报道颇多,有些报告夸大其辞吸引眼球,有些则是引用信息模糊甚至失实,但这样的分析师不是主流。笔者认为,券商研究报告是分析师对市场整体波动趋势或具体公司估值分析的结论,更多是面向特定的机构投资者,而非社会大众,只有具备独立思考分析能力的投资者才能读懂报告背后的内容。事实上,每一份研究报告的最后都有冗长的免责条款,如果投资者仔细阅读了这些条款估计会倒吸一口凉气,回过头再看报告的每句话估计都要好好推敲一番。
从今年已经召开的几家大券商的策略年会预测结果来看,明年股市将可能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上证综指波动区间主要集中于2200-3000点,高低点均比去年的预测下降了不少,但低点似乎在目前位置附近,不知道频频预测失误的券商机构能否正确一回。朋友黄祖斌提到一个看法,一是过去20年来,A股年K线阴线最多两根,去年和今年都是阴线;二是一月份涨(跌),一般全年都会涨(跌),去年和今年都是这样,前些年的准确率也在80%左右。(本文发表于2011年11月27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