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

标签:
菜市杂谈 |
分类: 股市杂谈 |
菜 市
张 崎
标题“菜市”,不仅仅是我们日常的菜市场概念,与清代处决犯人的菜市口则是丝毫不沾边。
平时较少去菜场,对于肉菜价格波动不大敏感,但最近总是看到新闻报道,说哪里的大蒜价格一年涨了十多倍,哪里的绿豆涨到十多元 一公斤,家里的长辈也经常念叨每月的吃用开支不断增加。显然,通胀就在我们身边的每个角落。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反映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之一。国家统计局负责发布中国的CPI指数,它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指标。
由于没有公布具体的权重,老百姓对于CPI是否真实反映了物价往往存在疑问。事实上,作为一个加权计算后的综合平均数,CPI能够比较科学地反映市场物价变动情况,但如果拿它跟每天上街买东西所接触的每一种商品去比较,往往会产生误解。
本周国家统计局官员针对“CPI数据未反映真实通胀水平”的质疑作出回应,指出商品价格波动的时间对物价指数的影响比较大,居民通常存在时间上和感受上的偏差,往往“认涨不认跌”,只注意到月末涨价了,却没有留意到当月大多数时间价格没有变化。此外,CPI是一个加权计算后的综合平均数,既包含上涨的品种,也包括下跌的品种,不能简单地用少数商品价格涨幅与公布的CPI作比较。
但是,笔者也认识到问题的另一层面。日常消费品价格的上升,有些是供需方面的矛盾,有些则是人为炒作的因素。去年以来,不少资金从实体经济领域逐步退出,流入到股市和楼市,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今年楼市的炒作热情受到遏制,股市同样表现低迷,一些资金开始在其他领域寻找机会。
近20年来,中国的广义货币总量(M2)年均增长在20%左右,全社会的货币增长远远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速。理论上说,货币增速过快就是通货膨胀,过去几年物价表现时有波动,但由于中国产能相对过剩,加之相当多的货币流入楼市、股市,社会物价大幅上涨的情况才没有出现。如果说未来社会资金流动不能很好地导向实体投资和虚拟经济领域,则引发物价波动的可能性会大幅提高,而这也将考验货币管理职能部门——央行的调控能力。
作为老百姓来说,除了日常的柴米油盐,如何保持自身的财产不在通胀中购买力下降,进行合理地投资、稳健地配置资产组合是相当重要的。(本文发表于2010年5月23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