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信

标签:
财经 |
分类: 股市杂谈 |
建 信
张 崎
本周证券市场发生了一件颇有争议的事情,在交易所上市的创新封闭式基金“建信优势”(150003)一度面临“封转开”,有朋友买入试图博取差价收益,但最终却因为某种原因搁浅,而市场价格也出现了明显的回落。
“套利”转瞬变“套牢”,自然心情郁闷,笔者在宽慰朋友的同时,也仔细研究了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这个基金的创新之处在于“救生艇”条款,即基金的折价率连续60个交易日超过15%就触发“救生艇”,基金公司将召开持有人会议,决定基金是否转为开放式基金。一旦转为开放式基金,基金持有人将不必在交易市场上以较低的价格卖出,而可按照基金净值向基金公司赎回,其中的套利空间在17%左右。
从 6月26日至9月15日,该基金已连续58个交易日折价率高于15%,但在9月16日基金折价率却变为14.99%,上述条款因此失效,要等待下一次“60个交易日”。
折价率的计算取决于基金净值和价格,价格取决于市场,而净值由基金公司提供。建信基金9月16日的净值是0.847元,如果单位净值采取四舍五入的办法,那么0.847有可能是0.8465-0.8474中的任何一个,以当天收盘价计算如果基金的净值高于0.84706元,折价率就会超过15%。笔者注意到基金净值披露的惯例都是精确到小数点后第4位,该基金公司管理的其他基金也是按照这个惯例披露的。0.847后面的尾数到底是什么,看似微不足道,却是关系到套利能否成功的重大问题,但基金公司却对此缄默不语。
“封转开”后基金规模可能会因为持有人赎回而缩小,这会影响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但也可能因为新的投资者申购而扩大规模。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基金公司更多地考虑了自身的利益。理论上说,“救生艇”条款是为了保护持有人利益,不让基金价格偏离净值15%太多。事实上 6月4日之前建信优势也曾经连续52个交易日折价率超过15%,在价格低于净值15%已成为“常态”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保护持有人的利益?笔者认为召开持有人会议,把基金是否“封转开”的权利交由持有人表决不失为一个较好的策略。
很多时候,诚信要远比眼前利益重要,对于持有人而言,显然期待基金公司能够名符其实地“建信”。笔者又联想到即将开闸的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的诚信,也将成为市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发表于2009年9月20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