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

标签:
股票 |
分类: 股市杂谈 |
并
张崎
本周三,商务部一纸禁令,让可口可乐并购汇源的方案嘎然而止,随之而来的是两种不同声音,有人认为此举保护了“民族企业”,也有人认为此举既错失了机会,又留下了口舌。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是很正常的,这是基于各自的立场和看问题的角度。对于汇源的股东来说,丧失了一个高价转让股权的机会( 3月19日复牌后股价即遭“腰斩”,收盘价不足可口可乐12.2港元收购价的40%),自然是很不满意的;而可口可乐公司得以豁免以24亿美元的高溢价并购汇源,虽然在中国扩张果汁饮料战略受到暂时影响,但不排除未来通过其它方式进入这一领域的可能,当天股价逆市上扬。
据媒体报道,去年8月1日《反垄断法》实施以来,有29起并购案被正式立案调查,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是已审结的24起案例中惟一未获批准的。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外资纷纷进入中国,低价收购民族产业后废弃国产品牌不用,或者通过利益输送大量侵害中国投资方利益,这些事例并不鲜见。但监管的归于监管,市场的归于市场,如果有人愿意高价收购非国有资产,似乎也没有理由阻止。
其实,果汁并不属于“经济命脉”,也没有很高的进入门槛。汇源本身注册在海外,也有相当比例的外资持股,“民族企业”的身份存疑不说,就算可口可乐并购了汇源,但公司的产业链完全在中国,收购水果、雇用工人、经营纳税都在国内,相当于同一个企业,换了个老板又有什么问题呢?
事实上,去年9月正是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的前夜,可口可乐的收购价格较汇源当时的市场价格溢价近2倍,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可口可乐公司内部反对收购的声音越来越多,但受困于相关协议不能毁约,此番商务部的禁令或许是其乐于见到的。
当然,长期来看做大做强国内企业还得靠民族资本,商务部保持国内饮料行业竞争性的考虑也有一定道理。但对于境外投资者的并购不必忧心忡忡,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相信我们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会有自己的选择,自己脚下的路还是得自己走下去。而作为投资者来说,汇源案告诉我们要时刻注意股市中存在着的不确定性,各种因素都会对价格产生重大影响,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更要重视背后的风险。
(发表于3月22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