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萃取、分液后如何将四氯化碳与碘分开?

(2013-11-06 07:45:26)
标签:

分液

四氯化碳

分离

萃取

教育

分类: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萃取、分液后如何将四氯化碳与碘分开?

问题:萃取、分液后得到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如何再将四氯化碳和碘分开呢?是蒸馏么?如果是蒸馏,谁先被蒸馏出来呢?
解答:1蒸馏法分离的实验探究

1)实验原理:由于I2CCl4沸点不同,加热其混合物,沸点低的CCl4先被蒸馏出来,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从资料查得I2熔点:114,沸点184,而CCl4沸点77,沸点相差107,可以通过蒸馏的方法把CCl4蒸馏出去,从而与碘分离。不过蒸馏时,需要水浴加热,以便及时控制温度)。
2)实验现象:80水浴片刻,烧瓶中出现紫色蒸汽,锥形瓶中也开始收集到浅紫红色溶液,最终烧瓶中残留少量的碘。
2
.化学法分离的实验探究
1)用NaOH浓溶液反萃取法,使I2转化成碘盐进行富集。I2CCl4的溶液中的碘在碱性条件下会发生歧化反应,所以可以用较浓氢氧化钠溶液对I2CCl4的溶液进行反萃取,使CCl4得到回收,I2NaOH反应后,能以盐的形式富集。这一萃取进行得十分完全。反应为:3I26NaOH==5NaINaIO33H2O;当NaINaIO3富集到相当量时,使体系变成酸性介质(如加入足量的H2SO4),使其中碘元素转变成I2单质得以回收。反应为:5NaINaIO33H2SO4==3Na2SO43I23H2O

用固体NaOH代替NaOH溶液进行反萃取,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可行的。查得NaOH固体的密度为2.1g/cm3,它与I2反应的产物NaI的密度为3.7g/cm3NaIO3的密度为4.3 g/cm3,都大于CCl4的密度。而CCl4的密度为1.59g/cm3,也远远大于I-及I2的密度。这样就构成一个三相体系,即固体NaOH(及反应生成的NaINaIO3)在最下层,CCl4在中层,最上层为含I2的水层。当上面的水层中含有的I2时,两步萃取可以同时进行。即水层的I2进入中层的CCl4层,中层的CCl4层里的I2又与下层的NaOH反应。I2在水层和CCl4层中不再有分配平衡,加快了萃取的进度,自发生成的I2最终会转移到固体中去。将上层的水和中层的CCl4倾倒在分液漏斗中进行分液,得以回收CCl4;而下层的固体放入蒸发皿中,并滴入适量的稀H2SO4进行加热处理使碘升华——凝华即可得到碘。
2)过氧化氢法。从资料上查得,碘可与过氧化氢和碳酸氢钠混合液发生反应:         I2H2O22NaHCO3 2NaICO2O2         实验1:取10mL学生实验后的碘的CCl4萃取液于大试管中,先加入20滴饱和NaHCO3,后加入30%H2O2溶液,液体只是分层,没有其他现象。振荡后紫色逐渐变浅,并有大量气体产生,静置后CCl4仍有气泡产生。弃去上层清液,继续加入10滴饱和NaHCO310H2O2溶液振荡,颜色全部褪去。移入分液漏斗进行分液,得到纯净的CCl4,而碘转化为NaI 富集。 
3
 结果讨论         1)采用常压蒸馏方法不能很好分离碘和四氯化碳         80水浴片刻,烧瓶中出现紫色蒸汽,锥形瓶中也开始收集到紫色的液体。最终烧瓶中残留少量的碘,大部分的碘和四氯化碳一同被蒸出。通过对比实验,证明将碘置于烧瓶中,水浴加热到50时,烧瓶中已有少量的紫色蒸汽,当水浴加热到77时,烧瓶中已有很多紫色蒸汽。由此说明碘在77时较多地升华,所以在四氯化碳的沸点时,大部分的碘随着四氯化碳一起蒸出,说明常压蒸馏不能分离碘和四氯化碳。         2)减压蒸馏可以分离碘和四氯化碳         将碘和四氯化碳的混合液(2g碘溶于30mL四氯化碳中),在室温下,压力在1015mmHg,进行减压蒸馏,约8分钟就将碘和四氯化碳分离开来。         综上所述,用蒸馏的方法来提取碘是不可采用的方法,常压蒸馏不能分离,减压蒸馏可以分离,但通常在实验室不方便操作。因此,采用化学方法(NaOH浓溶液反萃取法;过氧化氢法)来分离碘和四氯化碳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根据《学园:教育科研》2011年第3整理,原作者:杨淑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