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与酒的那些事儿,你知道多少?
(2016-04-14 22:50:37)
标签:
茅小五 |
分类: 羊屎蛋--我的观点 |
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从猴子变成人需要成千上万年,从人变回猴子只需要一瓶酒。”这里面有个错误,就是把猴子和猿搞混了。
现代的猴、猿及人在动物系谱上同属灵长类,猴子比猿类在生物学分类上要低得多,也就是说,在接近人的程度上,在与人的亲缘关系上,猴比猿要远得多。区分猴子与猿,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一个有尾巴,一个没有尾巴。人也没有尾巴,从这个表面现象上也可以看出人与猿是多么得一家亲。
今年是猴年,咱就多说一说猴子吧。
对于酒的发明,目前并没有定论。有人说仪狄造酒,有人说杜康造酒,还有人说酒是猴子发明的,大意是,据我了解,猴子吃水果,但没有储存水果的习惯,更没有往树洞里储存水果的例子。所以,说猴子造酒的人,显然是把猴与猿搞混了。但一些古书上确实有“猿猴造酒”的记载。
史书比如《粤西偶记》中便有这么一段:平乐等府山中猿猴极多,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曰:“猿酒”。
猿猴“善采百花酿酒”,可能这本书的作者在玩穿越,把猿猴当成了蜜蜂。所以,这个说法,您就当瞎话听听即可,不可信。
明代文人李日华则在他的“蓬栊夜话”中写到,“黄山多猿猱,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野樵深入者或得偷饮之,不可多,多即减酒痕,觉之,众猱伺得人,必奸死之。”
“百花”,变成了“花果”,终于有“果”了。最有意思的是后半句,说的是樵夫偷喝猴儿酒,醉后被猴子们轮奸至死--猴子们也真够狠的!
相比之下,金庸笔下的一个叫化子就幸运多了,不仅没有被轮奸至死,还把酒偷了出来。《笑傲江湖》第2回陆大有向众人讲述令狐冲智骗“猴儿酒”的故事:大师哥忽然闻到街上酒香扑鼻,一看之下,原来是个叫化子手拿葫芦,一股劲儿的口对葫芦喝酒。大师哥登时酒瘾大发,上前和那化子攀谈,赞他的酒好香,又问那是甚么酒?那化子道:‘这是猴儿酒!’大师哥道:‘甚么叫猴儿酒?’那化子说道:湘西山林中的猴儿会用果子酿酒。猴儿采的果子最鲜最甜,因此酿出来的酒也极好,这化子在山中遇上了,刚好猴群不在,便偷了三葫芦酒,还捉了一头小猴儿······
清代袁枚在《子不语》卷20“猢狲酒”条里记载,曹洛禋康熙年间同友人游黄山,得遇一隐居老人:曹私忆此间得酒更佳,老人已知,引至一崖,有石复小凹,澄碧而香,曰:“此猢狲酒也。”酌而共饮。
流传最广的一种“猴子造酒”的说法出自清代李调元,他老人家在其著作中说:“琼州(今海南岛)多猿……。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以稻米杂百花所造,一石六辄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极难得。”。
酿酒珠原料由“花果”变成了“稻米杂百花”,就差说黄酒是猴子造的了。更有意思的是,有人还给出了“科学解释”:这“猿酒”是猴子采集山中果实、堆积在密封的树洞中,而位于底层的果实经过上层果物挤压破裂,产生果浆,同时,由于上层果物阻隔了空气(主要是阻隔了空气中的氧气)导致果浆与附着在一般果物表皮的野生酵母菌产生反应,酿造成酒。
说得有鼻子有眼。海南的猴子会造酒,湖南的猴子会造酒,黄山的猴子会造酒······直到猴界蹦出个逆天的孙悟空,醉后大闹天宫,中国的猴子绝对猴赛雷!
传说就是传说。
但猴子喜欢喝酒却是事实。
唐朝李肇写了一本书,叫《国史补》,记载了人类捕捉猿猴的方法。猴子是一种非常机敏的动物,不易捉到。但你再聪明,能聪明过人类。所以人类很快就找到了擒拿猴子的方法:在猿猴出没的地方,摆上香甜浓郁的美酒。猿猴闻香而至,先是蘸酒吮尝,随便畅饮,最后酩酊大醉被捉。
老人看了看树上的箭叹了口气,坐在树根下拿出干粮来吃。小猴子看见老人奈何不了它更加得意了,它又在老人喝壶里水的时候把老人的干粮给偷走了。可是这回它没有看到老人叹气,而是看到老人正在哼着歌很开心的样子。小猴子感到很惊呀!难道是壶里的水有古怪?小猴子想方设法把壶也偷了来,学着老人的样咕噜、咕噜的喝了起来。一会儿,小猴就觉得头昏眼花,碰到树叉上的箭和干粮,箭和干粮掉在了地上,小猴自己也一个站立不稳跟着掉到地上。
老人走过去,拾起掉在地上箭、干粮和水壶,拿出绳子把小猴绑上,对小猴说:“知道壶里是什么吗?这是酒!”
日本也有一个民间故事,说的也是猴子与酒: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山上住着猴妈妈和猴儿子。
这猴儿子虽说还是个孩子,可是却非常喜欢喝酒,常偷偷溜进人家家里喝酒。
知道了这件事的猎人想到“喝酒的猴子可真是少见啊。以酒做诱饵,抓住那只猴子!”于是在木桶里装入酒,放在猴子通常经过的路上。
“呼呼。呀,好香啊”小猴子很快就闻到了酒香,来到木桶前。
“哇,是酒啊!”小猴子欣喜若狂,跑到猴妈妈地方说道:“那个山路里有酒耶!”
猴妈妈脸上写满恐惧,说道“不行!这肯定是猎人为了捉你,故意放的。所以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不要去喝那酒!”
但是,喜欢喝酒的小猴子实在是忍不住。
“就喝一口好不好?”
“不行!”
“那么,就舔一口?”
“不行!”
“那我就闻闻味道好不好?”
“不行!”
“那么,就看一下好不好?”
由于小猴子太执拗,猴妈妈最后说道:“看看是可以的,但是绝对不能喝。”
小猴子马上跑到木桶边,盯着酒看。「啊,看着好好喝啊—」小猴子虽然答应妈妈只能看看,可是实在是忍不住了。
“闻闻味道应该没关系吧。”小猴子更接近酒一点,闻闻味道,“好香啊。这肯定是上等的酒!”
小猴子再靠近点,脸都快贴到了酒了,“我只是舔一口,应该没关系吧。”
小猴子伸长小舌头,舔了口酒。
“哇。好好喝啊。再一口。”
“就喝这么多吧。再一口。”
“最后一口。”
“再最后一口。”
“再再最后一口。”
小猴子喝完了桶里所有的酒,醉倒在那里。
“太好了,完全按计划进行嘛!”从刚才开始就躲在树后的猎人,抱起睡着了的小猴子下山去了。
可怜的小猴子,因为没有遵守和妈妈的约定,再也无法回到妈妈身边去了。
关于猿猴好酒,东汉学者高诱在《淮南子》的氾论篇“猩猩知往而不知来”句下注释道:“猩猩……嗜酒,人以酒搏之,饮而不耐息,不知当醉,以禽其身”。
美酒和美人一样,都是好东东。但再好的东东,也要适可而止。当然,孝文了有喝得酩酊大醉的时候,但谁让我生在酒乡景芝,谁让俺的乡人从小就给俺灌输“有酒不醉,等于犯罪”的歪理邪说呢!
孝文是性情中人,虽不善酒,但遇到同学、朋友好酒好菜地招待,咱就死端着“我不会喝酒”?
有嘴就会喝酒啊?这不是理由嘛。其实你不喝也没关系,找个可以说得过去的理由嘛。
六个月后,猴子们弄清楚了什么酒,什么是饮料。
科学家们发现,有的猴子每天都只喝酒,有的猴子每天都只喝饮料,有的猴子有时喝酒,有时喝饮料。
有科研人员研究分析总结了喝酒的四种状态,其中也包括“猴态”。
前一篇:拍给天堂的爷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