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1日,“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于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着陆。从此,航天飞机正式走进了历史。对于航天飞机飞行员和地面控制人员来说,让航天飞机安全着陆并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需要小心翼翼并且准确完成每一个步骤。
降落前的准备工作历时4个小时,此时的航天飞机在地球上空200英里(约合322公里)以上的轨道飞行。机组人员开始设置机上电脑,为重返地球大气层做准备,液压系统驱动航天飞机的“机面”——襟翼和方向舵。1小时后,有效载荷舱舱门关闭,任务控制人员通知机长(具体到STS-135身上,就是指克里斯-菲格森)启动3号操作程序,航天飞机飞行控制软件的一部分,管理重返大气层和着陆。
着陆前2小时,宇航员穿上橙色航天服,将自己牢牢绑在座椅上。1小时后,航天飞机进入距地面175英里(约合282公里)的高度,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对面。进入这一高度后,航天飞机开始以每小时16465英里(约合每小时26498公里)的速度飞行,进行脱轨点火,翻转机身并点燃发动机,产生与飞行方向相反的阻力,减缓重返地球大气层过程中的下落速度。
30分钟后,航天飞机进入距地面76英里(约合122公里)的大气层,关闭发动机。重返过程中,航天飞机的飞行好似一架滑翔机,首先借助背部的喷气操纵装置,而后借助机面,控制周围的气流。下落过程中,航天飞机经历4次大角度倾斜,翻转80度,偏向一侧,而后偏向另一侧。这种摇摆让航天飞机的着陆路线呈一个长长的S形。
尽管采取减速措施,航天飞机穿过大气层时的速度仍然超过音速。所产生的音爆——来自机鼻和机翼的压缩空气产生的声音——在佛罗里达的很多地区都可以听到。此时的音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霹雳声,相隔时间很短。降落前5分钟,航天飞机开始俯冲,落后于音障,时速慢慢降至768英里(约合每小时1236公里)以下,此时距离跑道只有25英里(约合40公里)。
这个时候,机长开始手动操纵航天飞机。机长的任务与商业客机飞行员截然不同。首先,航天飞机朝跑道下落的速度是典型客机的20倍,下落路线倾斜角度是后者的7倍,机鼻与地面呈19度角。在距地面2000英尺(约合610米)的高度,机长大幅度拉抬机鼻,减缓下落速度。航天飞机最后以每小时214英里至226英里(约合每小时344公里至363公里)的速度着陆,后轮首先着地,而后是机鼻轮,减速伞打开,航天飞机最后停止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