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到北京新闻台作节目,在新闻台餐厅,我和主持人玉昆边吃边聊,谈到了我国无线城市的发展。这个关系到老百姓生活质量的重大话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的关注。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总经理徐龙建议,将无线城市纳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规划,成为“水、电、气、交通”之外的第五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打造“无所不在的无线网络、无所不有的内容应用、无所不能的智慧城市”。
2009年,3G进入商用阶段,无线城市成为一大热点,国内许多城市正在加紧建设无线宽带网。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无线城市热已经持续好几年了。美国费城是世界上最先提出“无线城市”概念的城市,全球已有超过600个城市先后开始或计划建设无线城市。如今,这一数字仍在持续增加,预计到2010年底,全球参与无线建设的城市将超过1500个。
但从总体现状看,各个城市基本上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建设无线城市的模式各不相同,命运也各不一样。费城项目因运营商入不敷出,早在2007年就宣布放弃。中国台北在无线城市方面堪称典范,但同样无法破解亏损的迷局。徐龙提到的“第五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是受新加坡的启发,新加坡政府对无线城市给予财政支持,只是到现在也没有找到可靠的商业应用模式。
在内地,北京、上海、南京等十多个城市已进入“无线城市”建设行列,广东省在这方面迈得步子更大一些:2008年6月率先提出要打造“无线宽带城市群”,因为有前车之鉴,广东正努力规避此前众多无线城市掉入的“陷阱”。从目前的情况下,进展还算顺利。
东莞无线城市门户平台去年9月率先启动,推动政府无线信息化办公,目前已有百分之四十的政府部门开通了此项业务。东莞移动研发的“医讯通”,可以为市民提供预约挂号、就诊信息、提无线视频医疗等服务。在江门市,江门移动公司与官方合作建设了山林视频监控系统,实时采集视频信息并回传指挥中心,通过移动监控、手机远程查看等完善应急指挥调度系统。珠海市交通信息中心联合珠海移动对部分疏浚船安装无线设备,对船只予以有效监控。广州则出现了我国第一个使用手机支付地铁票的无线应用,目前用户数三千多人,累计消费金额近三十万元。目前,广东已有二百八十多万人次因此受益。2009年底,国内首个“由政府主导,牵手运营商”的无线城市官方门户网站(www.wirelessgz.cn)在广州宣布正式开通,广大市民可以通过互联网网站、手机客户端软件、移动互联网以及G3阅读终端等多种渠道随时随地获得城市资讯。
毫无疑问,“无线城市”在政务和民生两方面都有重大意义,发展潜力巨大。正因为无线城市本身所具有的战略价值,各个城市都开始加快无线城市的建设,不希望输在起跑线上。然而,各个城市又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现实:无线城市的建设需巨额、长期的投入,如果盲目上马,战线拉长,无线城市极有可能变成“无线陷阱”。所以,在最初的市场规划阶段由政府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尽快实现商业化运营十分必要。
佛山顺应
“广佛信息一体化”的趋势,加速无线城市建设,走在了国内其他城市的前列,其无线城市运营模式值得其他城市借鉴。和其他城市一样,无线城市启动后,佛山也有过“拔剑四顾心茫然”的不知所措,因为没有任何成功的先例值得借鉴,但佛山很快便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确定了“以政府主导、以运营商为主体、产业链共同参与的模式”。
无线城市是一个政策性极强的项目,技术要求高,先期投入大,没有政府的强力主导是不可想象的。除此之外,政府与运营商、产业链必须加强协调,真正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推动、企业参与的良性运作机制。佛山市的具体做法是:由新型电信运营商与传统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合作,并协同各类业务服务商,在政府的大力协作下建立无线城市。
佛山无线城市通过市场化方式吸引投资,中国电信已与佛山朗讯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承担无线宽带业务的运营,由政府购买相关服务应用,由电信运营商向企业用户和公众用户有偿提供各类综合信息服务,合作双方按照约定进行业务分成。对于产业链的各方来说,这个商业模式可以实现多赢。
如今,佛山信息网络体系已初具规模,具备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上推进信息化应用的基础和条件,据悉,在朗讯等民营企业的助力之下,佛山无线城市的建设完成后,将会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无线城市。从某种程度上说,商业模式决定着无线城市的成败。由于世界上没有非常成功的商业模式可供我国各个城市借鉴,这进一步增加了无线城市建设的艰巨性。但只要各个城市不断尝试,不断摸索,最终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