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这个角度看是美,从上往下看是水
妇女节那天,前谷歌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在博客上贴出一篇文章《我与中国大学生的不了缘》,这说明李开复铁了心地要继续充当中国大学生的指路明灯。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李开复仍在博客上大唱“大学生之歌”的时候,他曾经一手主管的“平稳、成熟、走上正轨”的谷歌却身陷麻烦,能否在中国继续呆下去都成了问题。
这一尴尬局面是在李开复离开谷歌6个月后出现的,谁有如此能量让好端端的谷歌在短短半年时间急转直下?孔子教导我们“既往不咎”,但分析谷歌事件,就不能不提李开复,毕竟谷歌准备撤出中国的消息是在他走后不久传出的。
李开复离开谷歌时可谓风光十足,媒体一窝蜂地报道,有的说他给谷歌打下了多么坚实的基础,有的说谷歌在李开复离开之际已经成为一个不会被轻易打败的公司。
事实如何呢?半年,只过了短短的半年,谷歌在中国的日子就过不下去了。谁之过?谷歌新上任的管理层有如此大的“自毁能力”?耐人寻味的是,对于如此重大的问题,我们的媒体选择了集体禁声。这究竟是为什么?
真的没有人意识到谷歌中国陷入今天进退两难的境地其实是李开复谷歌四年的后遗症吗?真的没有人意识到谷歌有今天,其实与李开复的“校园情结”不无关系吗?
对于这样的质疑,有些人,尤其是李开复这几年精心培养的粉丝们可能会很不服气:为什么跟李老师过不去啊?李老师到大学里演讲,吸引大批大学生粉丝,对谷歌的影响真的有那么大吗?
不是跟李老师过不去,是谷歌现在的日子快要过不下去了。而我们要客观分析谷歌出现上面的局面,显然无法绕开李老师,无法把李老师与谷歌割裂开来。
3月8日,李开复在其博客中公开承认:“我总像打仗般地穿梭在中国的各大高校,和莘莘学子进行演讲交流。每一次的日程都超乎想象的紧张,我经常披星戴月地辗转奔波于多个城市。”“一直帮我组织高校演讲的《大学生》杂志社的编辑王肇辉总把这种奔波笑称为挑战身体极限的活动,而我也因此得到一个外号——‘铁人’。这种活动我已经坚持了10年····”
“总像打仗般地穿梭在中国的各大高校”,这就是李开复在谷歌四年最热衷于做的事情;在这期间,他还推出多本指导大学生的书。问题是,就算他真是“铁人”,谁能相信如此疲于奔命地在各大学校演讲,还有足够的精力打理谷歌的事务?而他的精力和才智本应该用在谷歌身上!因为他是谷歌总裁,拿着巨额的年薪!他的这种做法在美国可能行得通,在中国肯定行不通。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李开复精力再旺盛,每天的时间也不可能比其他人多出哪怕一秒。把时间用在了“穿梭在中国的各大高校”上,用来管理谷歌的时间自然就减少。如果偶尔演讲一次也就罢了,李开复自己承认,他在各大高校演讲了数百场!这得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怎么可能不影响他在谷歌的工作!他的身份究竟是谷歌总裁,还是大学教授?
我们不能不提的是,当初谷歌进入中国,中国工信部准备把它当作示范企业,这一点,连百度的李彦宏都感到眼红。可是,李开复在谷歌四年,谷歌与中国政府的关系越来越僵,谷歌不仅没有被打造成示范企业,反而成为中国政府网络扫黄的首要目标,一直折腾到现在与中国政府互信全无。如果当初李开复将在大学演讲的时间用在与中国政府的沟通上,用在思考谷歌的发展战略上,用在开发新产品上,结果又会怎样?
李开复凭借他的“校园情结”,通过到各地大学演讲,时时把自己放置在聚光灯下,迅速成为媒体关注的红人,获益的是李开复本人,受害的却是谷歌。在政府面前形象日下就是一个证明。
四年过后,当李开复发现谷歌的问题已经积重难返后,聪明的他便“走为上”了。只是苦了谷歌那些仍然坚守岗位的管理层和数百名员工,他们有苦说不出,除了加倍工作,以弥补荒废的四年时间外,还能怎样!
六个月前,李开复在其博文《再见,谷歌》中自豪地说:“在这四年时光里,谷歌中国从一个很小的雏形一直慢慢发展壮大,一直到今天,它成为了一家平稳,成熟,走上轨道的公司。”
六个月后,谷歌面临撤出中国的命运。一家“平稳、成熟、走上轨道”的公司竟然如此弱不禁风,这不值得谷歌和开复深思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