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手机充值卡新一轮较量鹿死谁手?

(2009-10-10 11:29:34)
标签:

电信

手机

畅听卡

充值卡

gsm卡

京城卡

联通

it

分类: 羊屎蛋--我的观点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空中大战

 

    从问世的那天起,手机充值卡便以其灵活、便利、优惠多多等特点受到用户的喜爱,结果,GSM卡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现已成为通信运营商的必争之地。中国移动利用其手机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优势,长期占据着GSM卡老大的位置,其他运营商只能看在眼里,羡慕在心里。

    以北京手机市场占有率为例,中国移动旗下的神州行便占据了个人移动通信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60.82%),另外,移动全球通占14.05%,移动动感地带占9.99%,联通GSM(如意通)占6.73%,联通GSM(新势力)占2.42%。电信占了不到3%。

    与争夺手机市场占有率的火拼一样,各通信运营商也在充值卡上摆开了战场。“神州行”是中国移动旗下的三大客户品牌之一,其主要对象是大众市场。中国移动神州行充值卡则是专门针对该品牌推出的充值工具。现在移动神州行充值卡的用户规模非常庞大,据统计,已经占到了客户总数的75%以上,是中国移动三大品牌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神州行,我看行”几乎无人不晓。

    联通显然不希望充值卡这块大蛋糕被移动独享。于是针对移动神州行充值卡的不足之处,推出了自己的充值卡,专门为联通GSM手机用户充值,不仅全国通用,中国联通世界风、新势力、如意通三大品牌下的所有手机用户,不论北京用户还是外地用户,均可使用这种充值卡充值缴费,各地随处可买,极大地方便了联通用户充值。世界风用户再也不用跑到营业厅或银行去交费了,免去了奔波和排队之苦,还可自由控制缴费时间。

    面对联通的步步紧逼,移动再度出招,于今年8月神州行套餐进行调整并大力推销,其营业厅、客户热线只要咨询在北京使用最优惠的通信产品,几乎全部推荐神州行新畅听卡。

    面对这种形势,联通必须跟进。可是,移动的动感地带用户多是学生,全球通用户又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用户不会轻易放弃。于是联通很自然地瞄准了移动的神州行!因为大部分消费者比较看重手机的话费成本,而且中、低端用户占据了较大份额。

    一种挑战新畅听卡的联通手机充值卡----京城卡摆到了用户的面前。那么,联通的京城卡靠什么叫板移动的新畅听卡?我们不妨将两者进行一下比较:

    移动的新畅听卡10元月租,免费接听,60分钟市话,直拨市话2毛/分钟。具体算下来, 1小时的通话时长,享受0.083元/分钟(拨打),超出后市话直拨0.2元/分钟。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畅听卡50元/月=60分钟+200分钟通话(40/0.2)+通话0.2分钟+手机接听免费

 

   这是在联通的京城卡推出之前,北京手机通信市场最优惠的产品政策,正是这一低价措施,移动吸引了大量用户。毫无疑问,联通的京城卡要想对新畅听卡构成真正的威胁,就必须在价格上作文章。

    我们以神州行用户每月平均UP 50元计算,京城卡50元=307分钟通话时长(50-10;40/0.13)+通话0.13元/分钟+与捆绑固话之间通话免费+手机接听免费+多种增值业务(北京晚报;炫铃;10MGPRS流量)

 

    从中不难看出,在同样50元/月的通信消费状态下,京城卡比神州行(畅听卡)更为优惠,而且固话与捆绑手机互通不收费,还有家庭亲情号码等丰富增值业务。

    作为普通的消费者,都要考虑钱该怎么花的问题,选择通信产品肯定会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选择最实惠的,谁的价格低我就用谁的,绝对不会为情感归属性埋单。联通迈出的这一步很聪明,因为3G已经来临,2G的业务市场运营商必须想尽办法去拉高用户量,降低用户的流失率,才能平稳过去到3G时代,而最有效的手段同样是向用户提供最大的优惠。

    联通推出京城卡,等于向移动阵地打响了第一枪。移动过去喊出了“神州行,我看行”,但现在消费者关注的不是行不行的问题了,而是谁最行的问题。在资费优惠方面,移动曾经领先,现在联通优惠最大。但新一轮较量也许已经暗潮涌动。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

 

推荐:“网络红眼病”为何这么容易犯?

      超级富豪的八大群体特征

      谁说我老了!百岁老人勇夺冠军

            秋收与秋色(组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