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我爱人到北医三院(西三旗分院)看病。听一老年医生说,他们医院要求每位医生为灾区捐50元。有位医生“一时性起”,捐了100元,结果遭到不少人的冷嘲热讽。
捐款当然可以进行引导,但不能背离自愿的原则,否则就失去了捐款的意义。医院要求大家都要捐50元,这种做法值得商榷,但北医三院医生的收入在北京不能说是最高的,起码不会是最低的,咱关起门来说,即使医院不组织、不号召,面对这么大的灾难,捐50元,确实有点少啊,嘲笑那位捐100元的医生就更不对了。
本来非常高尚的医生,这几年越来越遭人诟病,也许他们中的很多人接触病人、死亡接触多了,心早已麻木。但你的心就是一块冰,在这个非常时期,就真的拒绝融化?当然,这事只是我爱人从那位医生口里得知,也许北医三院的整体情况并非如此。但愿吧。
我之所以提到这事,是因为我担心某些国人真的患上了“捐款疲劳”,不管遇到多大的天灾人祸,首先打自己的小九九。我不是杞人忧天,从全球范围看,最近几年,随着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快,“捐款疲劳”现象已经显现了。汶川大地震震惊了世界,对于我们远离灾区的普通人来说,看到那一幕幕惨状,除了陪泪以外,还可以做许多事情,最实际最有效的当然是捐款。然而,世界范围内的灾难不断发生,从强烈地震、飓风到严重的饥荒,从新奥尔良到尼日尔再到巴基斯坦、缅甸......联合国和民间救援组织官员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尴尬的事实:国际性灾难救助团体已严重透支。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大地震,这是自1960年智利大地震以及1964年阿拉斯加耶稣受难日地震来最强的地震,也是1900年以来规模第二大的地震,引发海啸高达十余米,波及范围远至波斯湾的阿曼、非洲东岸索马里及毛里求斯、留尼汪等国,地震及震后海啸对东南亚及南亚地区造成巨大伤亡,在印度夺去约1万人性命、斯里兰卡4万余人遇难,而印尼的死伤人数分别为20万人、3万人之多。
海啸发生后,世界各国共向受灾地区捐款超过70亿美元,其中澳大利亚政府捐款超过8亿美元(包括向印度尼西亚提供的6亿美元的一揽子援助),德国捐助6.6亿美元,日本捐助5亿美元,加拿大捐助3.43亿美元,挪威和荷兰共捐助1.83亿美元,美国刚开始捐助3500万美元(后又增加到3.5亿美元),世界银行捐助2.5亿美元,另外意大利捐助950万美元,后又增到1.13亿美元,其中4200万美元由手机用户通过短信方式捐助。
但到2005年3月中旬,亚洲开发银行报告称各国政府承诺的超过40亿美元的救灾款未能按时到位。斯里兰卡称未收到任何来自外国政府的捐助,而外国民间和私人捐助却十分踊跃,民众向众多慈善机构捐款相当可观。例如,英国公民捐款额约为3.3亿英镑(折合近6亿美元),这一数字相当可观,已经超过了政府捐款额,达到每位公民平均捐款5.50英镑(合10美元)。
从联合国和民间救援组织透露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最近几年,由于自然灾害呈上升趋势,导致僧多粥少,出现了“捐款疲劳”现象。从2005年巴基斯坦大地震和中美洲洪水开始出现这样的苗头,这两次灾难发生后,捐助款项和物品都姗姗来迟,远比之前的诸次灾难要慢。
如果具体分析原因可以看出,在此之前还发生了两起特大灾难----卡特里娜飓风和印度洋海啸,这两大天灾吸引了大量捐款,从而造成了现在专家所称的“捐款疲劳”现象。不仅是向联合国提供财政支援的各国政府,连民间机构的主要资金来源----个人也是如此。当时,联合国拯救儿童基金会运营部主任卡罗琳.迈尔斯无奈地表示:“我从未遇到过这样的的情况。”
为了让全球性的“捐款疲劳”不致对救灾产生太大的影响,联合国随即开始采取措施,努力开通新的资金来源渠道,比如发动企业捐款。这些企业在印度洋海啸救援活动中捐款超过7亿美元,但只要协调得当,这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和发展开的前提下,做到持续性捐款,仍然是可能的。
另外联合国开始建立一个全球性的紧急救助基金制度,以便获得更为稳定长期的资金来源;它还逐步向波斯湾各产油国施加压力,敦促它们定期向目前世界上大约25项紧急救助项目捐款。另外,在情况紧急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非常做法,先帮助急需资金和物资的项目渡过难关。比如,2005年10月,巴基斯坦发生大地震后,联合国便从全球其它救助项目中紧急借出部分直升机和飞行员,派往巴基斯坦灾区救灾。联合国人道事务部协调办公室高级官员汉斯约尔格.斯特罗迈尔表示,“我们仍需不断致力于扩大资金来源范围,因为目前来说困扰最大的依然是资金短缺。”
正是从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大地震之后,国际社会的救援机构认识到“捐款疲劳”现象确实出现了。他们发现,各国政府向巴基斯坦地震受害者提供的捐款超过1.5亿美元,这一数目虽然相当可观,但与印度洋海啸获得的数十亿美元官方捐款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而联合国当时认为,可以为巴基斯坦地震募集到3亿美元左右,但实际上只募集到5000万美元。
当然,获得捐助款项的多少也反映出所受灾难程度的轻重。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造成9个国家的20万人丧生,巴基斯坦地震则在印巴边境造成2.5万死亡、250万多人无家可归。世界粮食组织发言人特里沃.罗认为,联合国各机构面临的形势是,自然灾难的发生频率日趋增加。他引用德国慕尼黑保险公司的数据称,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期间相比,过去15年内自然灾害的数量翻了三番!
在各大救助机构中,联合国拯救儿童基金会所吸引的资金一向最多,但自印度洋海啸后其数额也出现了回落。在海啸发生后的第一周时间里,该基金会只收到了500多万美元的捐款,而巴基斯坦地震发生后一周,该基金会收到捐款只有不到100万美元,而为中美洲洪水受害者的捐款更是只有8000美元。拯救儿童基金会官员艾琳.伯克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发现,为印度洋海啸捐款的踊跃程度远远超过了随后几大自然灾害。”
联合国及民间救援机构的官员解释说,虽然各国政府和公众仍然愿意捐助发生在世界各地的灾难事件,但显然如果在很短时间内发生多起自然灾害,公众的注意力会不再那么集中了。国际救援委员会主席乔治.拉普表示,最近几年,国际社会,尤其是个人,对自然灾害的捐款热情呈下降之势,这是因为许多认为,他们的捐款对对灾民重建家园的作用非常有限。于是产生了“捐款疲劳”。但国际救援专家警告说,国际社会应该高度重视“捐款疲劳”现象,捐款当然是越多越好,而且国际社会的捐献的资金和物资不仅可以解灾民的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全世界人民展现的爱心对灾民们的受伤的心理来说是个无可替代的慰藉,我们都向他们伸出双手,他们就会看到希望,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比具体捐多少钱更宝贵。
幸运的是,汶川地震发生后,全球华人的捐款热情空前高涨,预计这次地震收到的捐款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个数字不仅会一扫全球灾害捐款出现的秃势,也会树立起一座令全世界人民敬畏的丰碑----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杨孝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