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震后映秀镇
汶川大地震震惊了世界,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令人遗憾的是,对于急需救助的成千上万的幸存者来说,高科技很难派上用场。透过电视画面,我们惊讶地看到,人类都走进21世纪了,但现在的救灾方式竟然与20世纪中期甚至更早年代的救灾方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真正实用的高科技救灾工具少之又少!
牛津饥荒救济委员会的伊恩·布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无奈地表示:“上世纪80年代,我曾到莫桑比克做过援助工作,那时候,要给牛津的接线员发一封电报,也要像流浪汉一样,一直从莫桑比克走到哈拉雷。当然,现在情况好多了,用手机就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就是高科技带来的帮助。但是,救灾的基本条件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灾民仍然需要食物,需要纯净水,需要医疗设施。他们需要一些日常用品,像肥皂、水桶,需要把手洗干净来预防疾病。所有这些,你不可能通过E-MAIL发给他们。满载大米、毯子、单架等物资的卡车或者船只,仍然是救助热带暴风侵袭后的缅甸和地震后四川的最佳选择。”
也许有人会说,空运也许会更快也更先进。但布雷解释说:“就救灾而言,空运其实是一种效率很低而且很昂贵的运送方式,因为直升机的载重量非常有限,空投食品,投远了,难民找不到,投近了,又可能砸伤难民。”空投是一项对技术要求很高的活儿,不像说一说这么简单。
此外,对救援设备的要求也很高,比如,水净化机和医疗器械必须能经受极端温度和湿度以及颠簸运输条件的考验,还要简单实用,方便当地灾民使用。加州某医院的一台性能优良的扫描仪,如果空投到灾区,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能否正常运转都是个问题。国际红十字会的格雷厄姆·桑德斯说:“对紧急避难篷的要求则是尽量简单,可以迅速搭建起来。。”
食物方面,营养学家通过不懈努力,美国已经研制出高蛋白饼干和一种花生类食品替代物——“PlumpyNut”即食营养剂,可以将这些特殊物资运往灾区,解决那里的营养问题。但其他国家有没有进行类似的研究还是一个未知数。而对于大面积的灾民而言,最易接受最易消化的食物才是头等物资,这就是为什么把大米作为灾区物资的主要选择了。桑德斯回忆起在阿富汗的一幕,阿富汗的居民竟然将美国军方定量配给的食品当砖块,用来填平道路的坑坑洼洼,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们,那种奇怪的塑料包装里面的东西是食品。
英国慈善机构“国际救援团”的朱莉·赖安说,在中国震区,搜寻被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则既需要技术,也需要嗅探犬,还需要救援经验和知识,有经验的救援者可以很快判断出哪个地方可能有幸存者,没有经验的人则会像无头苍蝇。
救援所需要的仪器包括一套可靠的麦克风,置于碎石上就可以收集到幸存者发出的声音,并通过三角测量的方法来定位。还有一种称为“Scubar”的摄像头,它的灵活性很好,可以伸入碎石中进行探测。最近发明了一种叫做“二氧化碳分析器”的设备,也可以派上用场。赖安说:“如果你在一封闭的空间中昏迷,那里的二氧化碳浓度会增加。”用这种分析器就可以探知那个封闭空间里是否有人。
还有一种地面雷达系统正处于试验阶段,它的信号可以穿过碎石,如果幸运的话,能检测到幸存者的心跳。而据美国军事科学家的经验,可以在一些经过训练的老鼠脑中植入无线电芯片,将它们放入废墟中,它们就可以探测哪里有幸存者,并将幸存者的位置以无线电波的形式反馈回来。赖安表示:“我们非常看中高科技,但这方面的进展并不大,真正能够派上用场的仪器并不多。”很显然,在目前的条件下,指望高科技解决救灾大问题仍然不现实。(杨孝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