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个寒气袭人的冬日,北京青年报的咖啡厅里春意已浓。2008年北京青年报副刊版组核心作者新春聚会就在这样的气氛里揭幕。
陈新主任的开场白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编辑与一个作者,14年来,联系一直没有断,但他们只见过一次面。这个编辑就是我,这个作者就是······”
之后,他说了一大堆溢美之辞,我双腿颤颤畏畏站了起来,向大家鞠躬——真的不敢当。但我从92年大学毕业,便开始为北青报写稿,这是事实,《青年周末》“咫尺天下”是我和他的桥梁。直到今天,我仍在给北青报几个栏目写稿,我说我是看着北青报一步一步发展壮大起来的,并不过分。
能成为陈主任开场白中的主角,真的很荣誉。我们那一次见面是十几年前。发过几篇稿子后,他请我到报社一叙。那是我第一次走进报社,我只记得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书。军人出身的我当时很奇怪:这人怎么这么邋遢,工作再忙也得把桌子整理一下啊。后来我的桌子上比他还乱,我才明白乱有乱的道理。
那次我们在报社外面一家小酒店里对饮,两个豪气男人,几瓶燕京啤酒,好在谁也没把谁放到。这就是陈新所说的我们之间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面”。
其实,我们见面不是一次,而是二次,也许第二次见面他有意在这样的场合回避一下。具体时间记不清了,只记着他突然给我打电话,问我“喜欢看演出吗?我这里有两张罗大佑演唱会的门票。想看的话你过来取一下”。那时他家在二环附近,我们在路边接头,寒暄了几句便匆匆告别。
北青报能有今天,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北青报有不少编辑把作者当成真正的朋友。祝福副刊,祝福北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