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的热带植物园的克木人

标签: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克木人杂谈 |
分类: 游记 |
游览的第二站是“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要是想看热带雨林。到那里才知道,先看“热带雨林谷”,里面有克木人。
景区大门相当简陋,门头上写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西双版纳生物园保护区”,在这行字下面又写着:“原始雨林中的克木人”。估计由于有了克木人,才设计了这么简单的茅草屋顶的门头。
买了票进去,不管有多少人,都配有一名导游,我一个人也有一名导游陪同,陪我的是一名二十岁左右的姑娘,身穿傣族的衣服。衣服很好看,白底红花,衣服像汉族的旗袍,又像连衣裙。
进去后,导游说,“到这里除了看一些珍稀植物外,克木人已经流光光了,我们主要看一个边缘部落,展示他们的生活习俗。”克木人在云南已经不多了。历史上他们有过辉煌,但后来被傣族人征服沦为奴隶。所以,人数越来越少。
导游说,我们的语言是无法和他们沟通的,她先教我两句话。第一句是“你好”这问候语,那就是用任一手掌连连打着自己嘴巴,同时发出有点像“啊”又有点像“哇”的声音。第二句是“再见”,是做手势,用双手轮流从手掌开始沿着手臂往肩膀上捋。

克木人是我国尚未确定族系的民族之一。克木人无文字,有自己的语言,与布朗语、佤语、崩龙语以及柬埔寨的高棉语关系密切,属孟高棉语族。克木人曾经由于战争原因进入了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靠打猎为生。
解放前,克木人还被傣族土司征服而沦落为奴隶。他们每年要定期轮流下山为傣族土司服各种劳役,如搭晒台养象、割马草、舂米、扫马厩等等。在这漫长的受压迫、受奴役的岁月里,克木人无力抗争,纷纷背井离乡,到老挝等地寻找谋生的道路。以致造成人口锐减。我国的克木人集中分布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嘎洒镇和勐腊县勐腊镇、勐捧镇等地的热带雨林中,解放前,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
上世纪70年代,克木人开始走出山林,来到河谷平坝边缘定居。但仍过着偏安一隅,少与外界交往的刀耕火种的生活。目前云南省共有克木人738户3362人。上世纪90年代,克木人经过努力,报经有关方面批准,正式定名为“克木’,即人,人民的意思。另据报道,2009年2月,国家民委确定克木人归属布朗族。克木人实行氏族外婚制,即同氏族的人不能通婚,有从妻居的习俗。男子先要上门从妻居三、四年,若妻家人手少,可终身从妻居。
进入村寨,看到一个老年妇女,头戴黑布做的帽子,身穿黑布做的衣服,笑嘻嘻的,露出衣服乌黑乌黑的牙齿。导游称她为“大耳黑牙人”,她的耳朵特别大,克木人认为耳朵越大越美。她的牙齿是用一种树木提的汁染黑的,有防止口臭的功能。她在出卖克木人的“雪茄烟”,是像甘草一样的小树棍。导游说,是外面看不到的,是一种藤本植物。可以像抽烟一样抽,能提神醒脑。也可以嚼着吃,像甘草一样,甜甜的。两元钱一小捆,我们没有要。叫了声“ATANINO”,和她告别。
导游把我领到一个中年妇女那里。她端着一个盘子,里面有一些树叶,要我们吃,说是“酸酸的”,还说“就是在这里举行爱心活动”,我们给了这女人十元钱。
跳完,许多人找克木人一起合影,他们都很愿意,也很会照相,拜姿势。

第一个年轻的克木人手拿一截木头,木头一头被火烧着。这男孩先用光脚在上面搓,表示脚底不怕烫。又用嘴把烧着的木炭部分吹红火了,用舌头舔,舔的时间很短,长了我估计也受不了。添完一次他就叫喊“厉吗厉?”大家就“厉”喊一声,他就高兴得抬头挺胸,一副神气的样子。他还不时吓唬前排的游客,拿那火棍捅他们。他连舔三次,我们连叫了三次“厉”。
两旁都是热带植物。导游不时介绍,我也不时地问。看到一种“黑黄檀”,是一种名贵药材树种,还可制作高级乐器。这种树在这公园里也很少。边上一棵较粗的树木,她说这就是“红木”,制作红木家具的红木。我说,这就是红木啊。看其外表,没有什么特点,树皮和普通树木一样,看不出“红色”。树叶巴掌大小,叶子有一个尖端。树冠浓郁。导游说,他们这区里最多的就是红木,只要看到露出的红色裂口就可以确认。
有一种“箭毒树”,其白色的乳汁有剧毒。导游说,只要人有血液的伤口碰上一点点乳汁,人全身的血液就会凝固而死亡。就是传说中的“见血封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