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飞:“讳疾忌医”与“惧疾好医”
(2016-09-05 14:47:15)| 分类: 杂文时评 |
●“讳疾忌医”与“惧疾好医”
作者:石飞
“讳疾忌医”典出《韩非子·喻老》,此乃战国末期杰出哲学家韩非所写的一篇寓言。史书证实,春秋战国时期根本就不存在蔡桓公这个国君,因此说它只是一个劝喻故事。篇幅不长,译录如下:
名医扁鹊有一次到蔡桓公那里,站了一会儿就对桓公说:“你生病了,现在病在皮肤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公笑笑:“我没病。”扁鹊走后,桓公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病的人,并以为能。”十天后,扁鹊又去见桓公,说桓公的病已经发展到了肌肉里,如果不治疗,还会加重。桓公不予理睬。扁鹊走后,桓公很不高兴。再过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转移到了肠胃,必须从速医治,不然将更加严重。桓公仍旧不予理睬。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觉得很奇怪,就派人去问扁鹊。扁鹊说:“病在皮肤纹理间烫熨就能达到疗效,病在肌肤针灸可以治疗,病在肠胃火剂汤药可以治愈,现在病入骨髓,那是司命神管辖的,臣医无能为力,不能再请求他治病了。”五天后,桓公浑身疼痛,令人寻找扁鹊,扁鹊早已逃到了秦国。桓公很快病亡。
这个寓言故事长期入选中学课本,篇名为《扁鹊见蔡桓公》,影响甚广,并由此衍生出成语《讳疾忌医》。其明喻在于劝人有病及时治疗,不要讳疾忌医;其隐喻在于警示,对过错不要隐瞒,文过饰非,拒绝批评。当今之世,尤其是官场,“讳疾忌医”的现象多矣!有的“公仆”异化成了“老爷”,欺民讹民卡民,却容不得批评,只能歌功颂德,阿谀喝好,否则,就会被扣个“诽谤”、“妄议”、“颠覆”、“敌对势力”的帽子。
今天咱撇开此类敏感话题,专门说“疾”和“医”。有了病,抓紧治疗,这是常识常理,也是共识。明知自己有病,偏要矢口否认、讳疾忌医的人,恐怕没有。至于看不起病的贫困人家,放弃治疗,那是无可奈何,他们也决不“讳疾”。
问题是,如今不少人走到了“讳疾忌医”的反面——“惧疾好医”。他们多数享受医保待遇,因为费用可以报销,于是就密集地去医院体检。定期全面检查一次身体是必要的,有些病需要经过检查才能知道。现在绝大多数地方对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每年都要组织一二次体检,这就够了,大可不必个人再单独频繁体检。
凡事皆有度,“过度体检”有损无益。邻居有个退休的小吏,60多岁,精神足足的,腰板刚刚的,却几乎没个月都要去医院全面体检。连他的老婆都看不下去,常常家里家外唠叨:“没有这样怕死的人,浑身不疼不痒,三天两头体检干吗?烦不烦?”是烦,这个女人说的不无道理。实际上,最好的医生是自己。吃饭喷香,睡觉安稳,精神十足,四肢有劲,一般情况下都是没病的,完全不需要经常去医院全面体检。我的一个文友,年逾古稀,从参加工作起,40多年来从未去医院做过一次体检。单位统一安排的免费体检,他也不参加。别人不可思议,甚至说他怪乎。他一概不理,一句话就打发了:“我身体好好的,体检做甚,傻瓜才去找罪受呢!”不过,他对锻炼倒是相当重视,无论春夏秋冬,不管阴晴雨雪,每天总要坚持早晚慢跑2公里。
“过度体检”,弊多利少。一是精神压力,既然你要去体检,那就说明你心怀恐惧,疑神疑鬼,一天到晚琢磨自己是不是生病了。如此状态,精神负担肯定轻不了。二是凭白无故耗费体检费,一次就是数百元、上千元,不管是医保报销还是自掏腰包,都是浪费,未免可惜。三是倘若碰上无良医生,可能“引鬼招灾”。当下,一些地方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滑坡,为了医院多盈利,个人多提成,好好的身体,他们会给你“查”(编造)出个“大病”来,让你买这药那药,你不是舍得花钱吗,那你就让骗子医生掏吧!这种案例,媒体时有报道,身边也不乏鲜活人事。我的一个同事三年前在县中医院查出了肝病,医生危言耸听,让他买了十多付中药,一次花费检查医药费2000多元。之后,他连去三家医院复查,结论都是肝脏正常。很显然,第一家医院欺骗了他。日前我见了他,问到肝脏怎样时,他还愤愤不休地骂:“那是白衣骗子!”
“惧疾好医”,“过度体检”,预防不了疾病,只要注意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此乃世界公认的四大健康基石),便可健体强身。
作者:石飞
“讳疾忌医”典出《韩非子·喻老》,此乃战国末期杰出哲学家韩非所写的一篇寓言。史书证实,春秋战国时期根本就不存在蔡桓公这个国君,因此说它只是一个劝喻故事。篇幅不长,译录如下:
名医扁鹊有一次到蔡桓公那里,站了一会儿就对桓公说:“你生病了,现在病在皮肤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公笑笑:“我没病。”扁鹊走后,桓公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病的人,并以为能。”十天后,扁鹊又去见桓公,说桓公的病已经发展到了肌肉里,如果不治疗,还会加重。桓公不予理睬。扁鹊走后,桓公很不高兴。再过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转移到了肠胃,必须从速医治,不然将更加严重。桓公仍旧不予理睬。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觉得很奇怪,就派人去问扁鹊。扁鹊说:“病在皮肤纹理间烫熨就能达到疗效,病在肌肤针灸可以治疗,病在肠胃火剂汤药可以治愈,现在病入骨髓,那是司命神管辖的,臣医无能为力,不能再请求他治病了。”五天后,桓公浑身疼痛,令人寻找扁鹊,扁鹊早已逃到了秦国。桓公很快病亡。
这个寓言故事长期入选中学课本,篇名为《扁鹊见蔡桓公》,影响甚广,并由此衍生出成语《讳疾忌医》。其明喻在于劝人有病及时治疗,不要讳疾忌医;其隐喻在于警示,对过错不要隐瞒,文过饰非,拒绝批评。当今之世,尤其是官场,“讳疾忌医”的现象多矣!有的“公仆”异化成了“老爷”,欺民讹民卡民,却容不得批评,只能歌功颂德,阿谀喝好,否则,就会被扣个“诽谤”、“妄议”、“颠覆”、“敌对势力”的帽子。
今天咱撇开此类敏感话题,专门说“疾”和“医”。有了病,抓紧治疗,这是常识常理,也是共识。明知自己有病,偏要矢口否认、讳疾忌医的人,恐怕没有。至于看不起病的贫困人家,放弃治疗,那是无可奈何,他们也决不“讳疾”。
问题是,如今不少人走到了“讳疾忌医”的反面——“惧疾好医”。他们多数享受医保待遇,因为费用可以报销,于是就密集地去医院体检。定期全面检查一次身体是必要的,有些病需要经过检查才能知道。现在绝大多数地方对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每年都要组织一二次体检,这就够了,大可不必个人再单独频繁体检。
凡事皆有度,“过度体检”有损无益。邻居有个退休的小吏,60多岁,精神足足的,腰板刚刚的,却几乎没个月都要去医院全面体检。连他的老婆都看不下去,常常家里家外唠叨:“没有这样怕死的人,浑身不疼不痒,三天两头体检干吗?烦不烦?”是烦,这个女人说的不无道理。实际上,最好的医生是自己。吃饭喷香,睡觉安稳,精神十足,四肢有劲,一般情况下都是没病的,完全不需要经常去医院全面体检。我的一个文友,年逾古稀,从参加工作起,40多年来从未去医院做过一次体检。单位统一安排的免费体检,他也不参加。别人不可思议,甚至说他怪乎。他一概不理,一句话就打发了:“我身体好好的,体检做甚,傻瓜才去找罪受呢!”不过,他对锻炼倒是相当重视,无论春夏秋冬,不管阴晴雨雪,每天总要坚持早晚慢跑2公里。
“过度体检”,弊多利少。一是精神压力,既然你要去体检,那就说明你心怀恐惧,疑神疑鬼,一天到晚琢磨自己是不是生病了。如此状态,精神负担肯定轻不了。二是凭白无故耗费体检费,一次就是数百元、上千元,不管是医保报销还是自掏腰包,都是浪费,未免可惜。三是倘若碰上无良医生,可能“引鬼招灾”。当下,一些地方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滑坡,为了医院多盈利,个人多提成,好好的身体,他们会给你“查”(编造)出个“大病”来,让你买这药那药,你不是舍得花钱吗,那你就让骗子医生掏吧!这种案例,媒体时有报道,身边也不乏鲜活人事。我的一个同事三年前在县中医院查出了肝病,医生危言耸听,让他买了十多付中药,一次花费检查医药费2000多元。之后,他连去三家医院复查,结论都是肝脏正常。很显然,第一家医院欺骗了他。日前我见了他,问到肝脏怎样时,他还愤愤不休地骂:“那是白衣骗子!”
“惧疾好医”,“过度体检”,预防不了疾病,只要注意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此乃世界公认的四大健康基石),便可健体强身。
前一篇:蹩脚文章竟然入选教科书(转)
后一篇:石飞:如今还有这样的老师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