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飞:消弭养老金缺口必须在制度上动大手术(1300字)
(2012-12-19 09:46:52)
标签:
杂谈 |
●消弭养老金缺口必须在制度上动大手术 作者:石飞
昨天,“社会保障国际论坛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发布会”在京召开。报告统计,2011年养老金发收不抵支的省份有14个,收支缺口达到767亿元。(12月18日《京华时报》)
首先,我郑重声明一点,本人曾从事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近20年,对于该项制度设计和运作弊端,可以说是了如职掌。我认为,《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下称《报告》)所披露的养老金收支缺口及其成因比较客观。我国养老金存在巨大缺口的事实是“秃头的虱子——明摆着的”,不是“掩耳盗铃”能够蔽人耳目的,也不是“讳疾忌医”可以解决问题的。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曾在今年7月表示:“总体上说,养老保险基金当期不存在缺口问题”(7月26日《人民日报》13版)。对照《报告》,显然,该发言人撒了个弥天大谎!其目的,一个是冠冕堂皇的需要——维稳,避免恐慌情绪;一个是欲盖弥彰,遮掩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弊端。但是,无论出于何种或“崇高”或“阴暗”的动机,都是不对抑或是缺德的。当时,我就在媒体上发表专文驳斥其谎言,运用专业政策、业务技术及业内基本常识进行验证中国养老金存在缺口巨大。这个巨大的缺口是“先天性的”,是“胎带的”,是制度设计所致。
我国养老金缺口巨大的事实已是不争,不过,缺口再大,广大参保职工也用不着担忧,因为政府在这方面实行的是“兜底”政策。政府“兜底”也是应该的,毕竟,缺口是制度设计和政府作为不力造成的,如欠缴——当应征的保费没有征缴上来。但是,政府的钱再多,也有可能出现饥荒的时候,洋人不是有过政府破产危机吗。倘若从为政府分忧的层面上考虑,我认为,解决缺口的关键途径,一是改革制度设计,国家公务员与企业职工养老金保险并轨;二是政府拿钱把养老金的“欠账”陆续全部弥补上。
我国城镇职工养老金保险制度在设计上,极富“劫民”“惠官”特色,官民严重不平等。企业和职工必须按月及时足额缴纳保险费,以工资总额为基数,单位缴20%左右,个人缴纳8%。而公务员则单位和个人均分文不缴,退休后掅享养老金,并且,其养老金比一般企业职工高出数倍。据相关资料显示,全国现有财政供养人员6000多万,有专家估计多达上亿人。这就是说,若按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规定兑现,这个群体每年应该缴纳上亿元保险费,20多年来,政府一直欠账。这个漏洞不补,中国养老金缺口必将越来越大。所以,不能让这个庞大的群体再继续享受养老保险缴费的“豁免权”了。
再一点,也是制度设计的问题。1990年代实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制度,规定此前在公有制单位连续工作(即原国营、集体企业固定工)的时间,没有缴费的视同缴费,退休时与实际缴费年限合并计发养老金。为了负担这部分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就把在职职工个人缴费拿出来冲抵,以致造成在职职工个人账户出现空账。《报告》说,此项空账现在已高达2.2万亿元,随着“视同缴费”老职工退休的增加,“空账”数额将与日俱增。
所以,要弥补和消弭我国养老金缺口,必须改革养老保险制度顶层设计,把上述两项“漏洞”填补上,并且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尽快拿出资金来将其上述的两项“欠账”弥补上。
最后顺便说一句。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在发布会上说,他建议将中央企业上交利润的20%划拨到社保基金,以填补养老保险的“空账”。这虽不失为一种好的建议,但提法欠妥。没有必要把还做实“空账”与央企上交利润挂钩,好像央企又要做出一项功德无量的大善大爱,其实,“空账”是因为制度设计疏漏致政府的欠账,与央企没有关系,即便央企不缴利润,政府所欠的账也是要还的,而且现在每年都在还,养老金政府“兜底”就是一种变相的还账。央企按规定把利润上缴给政府后,就汇进了国库的大“锅”,国库的钱上,没有写着什么“央企”、“民企”、“外企”、“公民个人”的标签。妥当的说法应该是,国家财政每年应该从当年的收入中拿出多少钱,划拨到社保基金填补养老保险的“空账”。戴相龙还说,“争取2020年做实个人账户”。不,这个时间太长,必须只争朝夕!政府“挪用”或曰“拖欠”参保职工的钱,必须尽快偿还,要力争在最近二三年内把所有的养老保险的“空账”全部做实。这不仅是钱的问题,而直接牵涉执政党和政府的信誉。
昨天,“社会保障国际论坛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发布会”在京召开。报告统计,2011年养老金发收不抵支的省份有14个,收支缺口达到767亿元。(12月18日《京华时报》)
首先,我郑重声明一点,本人曾从事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近20年,对于该项制度设计和运作弊端,可以说是了如职掌。我认为,《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下称《报告》)所披露的养老金收支缺口及其成因比较客观。我国养老金存在巨大缺口的事实是“秃头的虱子——明摆着的”,不是“掩耳盗铃”能够蔽人耳目的,也不是“讳疾忌医”可以解决问题的。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曾在今年7月表示:“总体上说,养老保险基金当期不存在缺口问题”(7月26日《人民日报》13版)。对照《报告》,显然,该发言人撒了个弥天大谎!其目的,一个是冠冕堂皇的需要——维稳,避免恐慌情绪;一个是欲盖弥彰,遮掩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弊端。但是,无论出于何种或“崇高”或“阴暗”的动机,都是不对抑或是缺德的。当时,我就在媒体上发表专文驳斥其谎言,运用专业政策、业务技术及业内基本常识进行验证中国养老金存在缺口巨大。这个巨大的缺口是“先天性的”,是“胎带的”,是制度设计所致。
我国养老金缺口巨大的事实已是不争,不过,缺口再大,广大参保职工也用不着担忧,因为政府在这方面实行的是“兜底”政策。政府“兜底”也是应该的,毕竟,缺口是制度设计和政府作为不力造成的,如欠缴——当应征的保费没有征缴上来。但是,政府的钱再多,也有可能出现饥荒的时候,洋人不是有过政府破产危机吗。倘若从为政府分忧的层面上考虑,我认为,解决缺口的关键途径,一是改革制度设计,国家公务员与企业职工养老金保险并轨;二是政府拿钱把养老金的“欠账”陆续全部弥补上。
我国城镇职工养老金保险制度在设计上,极富“劫民”“惠官”特色,官民严重不平等。企业和职工必须按月及时足额缴纳保险费,以工资总额为基数,单位缴20%左右,个人缴纳8%。而公务员则单位和个人均分文不缴,退休后掅享养老金,并且,其养老金比一般企业职工高出数倍。据相关资料显示,全国现有财政供养人员6000多万,有专家估计多达上亿人。这就是说,若按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规定兑现,这个群体每年应该缴纳上亿元保险费,20多年来,政府一直欠账。这个漏洞不补,中国养老金缺口必将越来越大。所以,不能让这个庞大的群体再继续享受养老保险缴费的“豁免权”了。
再一点,也是制度设计的问题。1990年代实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制度,规定此前在公有制单位连续工作(即原国营、集体企业固定工)的时间,没有缴费的视同缴费,退休时与实际缴费年限合并计发养老金。为了负担这部分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就把在职职工个人缴费拿出来冲抵,以致造成在职职工个人账户出现空账。《报告》说,此项空账现在已高达2.2万亿元,随着“视同缴费”老职工退休的增加,“空账”数额将与日俱增。
所以,要弥补和消弭我国养老金缺口,必须改革养老保险制度顶层设计,把上述两项“漏洞”填补上,并且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尽快拿出资金来将其上述的两项“欠账”弥补上。
最后顺便说一句。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在发布会上说,他建议将中央企业上交利润的20%划拨到社保基金,以填补养老保险的“空账”。这虽不失为一种好的建议,但提法欠妥。没有必要把还做实“空账”与央企上交利润挂钩,好像央企又要做出一项功德无量的大善大爱,其实,“空账”是因为制度设计疏漏致政府的欠账,与央企没有关系,即便央企不缴利润,政府所欠的账也是要还的,而且现在每年都在还,养老金政府“兜底”就是一种变相的还账。央企按规定把利润上缴给政府后,就汇进了国库的大“锅”,国库的钱上,没有写着什么“央企”、“民企”、“外企”、“公民个人”的标签。妥当的说法应该是,国家财政每年应该从当年的收入中拿出多少钱,划拨到社保基金填补养老保险的“空账”。戴相龙还说,“争取2020年做实个人账户”。不,这个时间太长,必须只争朝夕!政府“挪用”或曰“拖欠”参保职工的钱,必须尽快偿还,要力争在最近二三年内把所有的养老保险的“空账”全部做实。这不仅是钱的问题,而直接牵涉执政党和政府的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