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飞:严惩借欠公款不还的“赖皮官员”

(2011-09-30 10:59:54)
标签:

石飞

砀山县

公款

《中国青年报》

党纪处分条例

杂谈

分类: 杂文时评
●严惩借欠公款不还的“赖皮官员”  作者:石飞
  近日,一则名为“砀山县国家公职人员借欠公款清理公告”的信息出现在安徽省砀山县委宣传部主管的“砀山新闻网”上,该县89名借钱不还的公职人员的姓名、单位及欠款金额被曝光。他们是县卫生局、经信委、住建局等16家单位,欠款总额达100多万元,欠款最少的为550元,最多的达到236400元。(9月29日《中国青年报》)
  据报道,该县在换届审计中发现,13个乡镇普遍存在公职人员借欠公款不还现象,且挂账时间长、拖欠金额大。根据报道提供的数据分析,3月31日前该县借欠公款者超过800人,借欠公款总额达千万元左右。5月底开展清理,8月底前已收回800余万元。公示期满仍不还者,将从10月份开始扣薪还款。尽管砀山县借欠公款现象比较严重,但其此次清欠力度很得力,很有效,值得肯定。
  机关干部借欠公款的现象并非砀山县独有或是个别地方的现象,而是比较普遍的情况,生生息息,时敛时疯,数十年来从未断绝过。国家有关部门曾经多次下发文件限期整改,过不了多久又会“卷土重来”。而且,公职人员违规借欠公款行为,是党纪政纪明令严禁的,《廉政准则》和《党纪处分条例》中都有明确的处罚条款,譬如:“个人借用公款超过六个月不还的,追还所欠公款,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为何机关干部借欠公款现象的生命力如此强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一是认识误区所致。我以为,从损公肥私的层面上来说,长期借欠公款不还,与贪污挪用公款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区别。但是,在人们的普遍意识里(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却是糊涂乃至荒唐的,借欠公款不仅不是什么丢人难堪的事情,反而往往被认为是有能力有本事甚至是荣耀的事情。既然认识上存在误区,领导、群众都不当回事,其势必产生负激励的效果,大家都想方设法借欠公款,借欠公款之后能拖则拖,能滑则滑,不逼到毫无退步的程度(如处分、扣工资、曝光等)决不思归还。
  二是权力滥用所致。拖欠公款现象多发频发,是权力滥用的结果。借支公款必须单位领导签字同意,没有权力者开绿灯,即便跟会计关系再好也没有用。可以把各机关借欠公款的人拿出来亮亮,欠得多、拖德久的,要么是领导自己,要么是与之关系不一般的人。普通小办事员想借支公款拖着不还,恐怕极少可能。我所认识的某县几位局长、乡镇党委书记,都借欠公款几十万元,到了退休也没还一分。“一支笔”当家,自己审批自己的借条,想借多少不成(而且大多机关都有“小金库”可供倒腾)?这种滥用权力借欠不还的行为与贪污犯罪还有多大实质区别呢?
  三是追究乏力所致。欠账还钱,古来天经地义。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借款不还属正常,批准借款当“好人”的多,追偿欠款做“恶人”的少,难怪拖欠公款不还的现象普遍。特别是一些乡镇党政领导干部,以权谋私,滥借一大堆公款,上面调令一来,屁股一拍就走人,根本没人提还款的事。而且有的人走一处借一处,都是不了了之。他们“借”上了瘾,“吃”香了嘴,“借”发了财。
  四是监督缺位所致。借支公款就那么“三人圈”——借款人、领导人、会计员,没有“阳光”,没有监管,怎能不猫腻丛生?
  借欠公款不还的“赖皮官员”,其行为轻者是不正之风,重者就是腐败和犯罪,并且对社会诚信有着极端恶劣的破坏作用,决不能姑息迁就。应该像砀山县那样切实清理,严肃整治。要加强宣传教育,把借支公款不还的行为,当作一种奇耻大辱和严重错误来认识和对待;要实行源头严控,凡借支公款,要经群众评议后领导再签字,借款事由和数额要在单位张榜公布,按时追讨,逾期不还扣工资;工作调动,不偿清所欠公款的,不予出具行政介绍信(组织人事部门要支持);对于情节严重的“赖皮官员”要酌情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处分了还要还款,或扣工资,或通过司法程序拍卖其财产偿欠,要让这些“赖皮官员”“失火挨板子——双晦气”。此类条条杠杠,如能切实兑现,何愁借欠公款的现象根治不了?当然,关键还取决于各地主政者愿意不愿意动真格的,铁腕整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