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学园学前班手记(3)

分类: 芭学园的日子 |
[与数学温柔相遇]。
课间休息时,徐颖走了进来,她是彩虹班的数学和音乐老师。
徐颖走到加点架子旁看了看,唱道:“谁的豆浆没有喝,没有喝,没有喝?”用的是《伦敦桥倒下来》的调子。于是有几个还没有喝豆浆的孩子跑过去喝豆浆。
徐颖一边做些简单的课前准备,一边和孩子们聊天,就像和朋友们在一起一样。
当徐颖拿起竖笛,缓缓吹奏的时候,孩子们陆续回到座位上。数学课要开始了。
数学课,也是以歌谣开场的。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念:“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这个尽人皆知的歌谣,可以帮助年幼的孩子在韵律中学习一些数字的规律。孩子们看上去已经背得很熟了。
为了配合公立小学的招生要求,学前班的孩子们已经学习过20以内的加减法。今天的课上,孩子们要做一些习题练习。
首先,大家要把题目抄在本子上。徐颖轻声唱道:“8条小鱼水里游呀,游来6条,有几条?”孩子们在本子上写下“8+6=”,唱了两遍,孩子们把题目已经抄好后,徐颖继续唱:“9条小鱼水里游呀,游来6条,有几条?”,孩子们在本子上写:“9+6=”。
关于小鱼的应用题,还在继续:
10条小鱼水里游呀,游来6条,有几条?
11条小鱼水里游呀,游来6条,有几条?
12条小鱼水里游呀,游来6条,有几条?
孩子们分别在本子上记下:10+6= ;11+6=;12+6= ……
然后,老师邀请孟德凯继续唱。孟德凯一边写一边唱:“13条小鱼水里游呀,游来6条,有几条?”其他的孩子继续记题。孟德凯唱完,老师又邀请冬儿唱,于是冬儿唱:“14条小鱼水里游呀,游来6条,有几条?”
记录到“14+6”的时候,老师停下来提醒大家:“ 注意哦,下面要有变化啦。”然后唱:“15条小鱼水里游呀,游走6条,有几条?”于是孩子们记录的算式就变成:“15-6=”。
老师继续唱16条、17条、18条和19条小鱼,最后孩子们一起唱:“20条小鱼水里游呀,游走6条,有几条?”
对年幼的孩子而言,数学是一种抽象概念,游戏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孩子们需要看到数学中的生命,而不是冰冷僵硬的抽象概念。
课堂安静下来,孩子们开始算题。老师没有给孩子们任何主观的提醒,但有些孩子发现了数字中的规律性,很快就完成了,还有些孩子暂时没有找到规律性,于是就从教室后面的工作材料架子上拿来一些“计数器”——围棋棋子,摆在桌子上边数边算。间或,孩子们也会相互讨论“8+6是等于14吗?”“20-6也等于14啊……”,不论通过哪种方法,孩子们在算题的过程中,都亲自发现了数字中的一些规律和奥秘。
做完题的孩子们把作业本交给老师,老师会在课堂上逐一检查大家的作业。发现有问题的,老师会立刻把孩子叫到身边轻声提醒和解释。在芭学园,似乎从来没有哪个孩子会表现出“怕”老师,当老师说:“*** ,请你过来。”的时候,每个孩子都很轻松地走过去,解决好问题,又很平静地走回来。
当大多数孩子做好作业的时候,也到了下课的时间。徐颖站起身,拿起竖笛吹奏了一首“友谊地久天长”,孩子们说“老师再见!”
下课后是户外时间。大多数孩子跑到操场去玩了。几个没有做完题的孩子,仍然不紧不慢地做着题,老师静静地陪在一边,没有催促。不长时间,这几个孩子也做好题,交给老师检查后,把作业本归位,跑出去玩了。
不仓促的教育,才会酿造不仓促的童年。彩虹班的孩子们,没有人为学习感到苦恼和困扰。
教育,本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