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读过法布尔的《昆虫记》,就会知道什么是科学的研究精神,以及怎么能够饱含感情地客观地进行这一研究,当面对孩子,我们要怀着这种精神。
当你的孩子痛苦流涕,你便觉得她伤心欲绝,这不一定是客观的,可能由于你想起了自己痛苦的经验,你用自己的经验取代了她的经验,如果你对自己的感受太过强烈,你就没有余力再去观察她,其实你再坚持往下了解一点,就会知道,她在你在场的时候痛哭,好象她没有你便活不了一样,当你一离开,她欢欢喜喜地跟老师去游戏了。试问,一个心碎的人能有力气欢欢喜喜地游戏吗?这一事实有力地证明了,她的痛哭不是你的痛哭。
所以你的感受,要接受事实的检阅。
香香和甜甜两个女孩一起坐在车后座上,她们一开始好得要命,一个人说话,一个人去模仿,两个人步调一致,并以此为快乐,忽然,她们有了分歧,各自坚持自己的,在争执中,又高又大的甜甜打了小香香一下,香香也去还击,后座上的大人把她们隔开,香香大哭了,甜甜声称不喜欢香香云云(在不愉快的经历中,她本能地要收回自己的感情)。如果你只顾文学的善感,看到香香哭的梨花带雨,就会把自己的心也扯的生疼。同样文学地看甜甜,你能看见她在冲突之后脸上带着孤傲的表情,你也会回忆起自己曾经孤傲受伤的一刻,在她们的情景中,你表面上感受她们,真正感受到的却是自己伤心,那么你对儿童的帮助也只能在这种弄错对象的感受里走上歧路。
一个很受伤的人,很受害的人,可能给儿童提供不了恰到好处的帮助,因为在有些场景出现时,她没办法做到内心的平静。
现在你平静下来,跟我一起看看两个孩子的大体情况,香香入园一年整,在园与其它孩子交往正常,已经有一个朋友的圈子,熟悉与他人交往的原则。在冲突中,面对比她体力强大的人,她所能想到的最智慧的解决方式,就是大哭。(打不过就哭嘛,尤其是大人在场,一哭就把大人招来,自己就不会挨打了。)
甜甜入园4个月,对于新人群的原则,她还在熟悉中,这个过程中,对于3岁多的孩子来说,还不太会灵活地运用语言,用武力试误,也是必然的。
如果你能平静地抱香香下车,会看到,不到两分钟,香香活蹦乱跳,又说又笑地走在路上。
当你看到孩子这样的表现,就可以推断,刚才发生的事,并没对孩子产生什么伤害,也不用在孩子没有什么需求的情况下,非要给孩子解决问题。
那么下回呢?
现在本案例中两个孩子的需要已经很清楚:
抓住试图用武力解决问题的手,让她尝试一下语言的魅力,帮助她用语言取代行动。在这几条中,抓住是最有效的,妈妈在这时要练习怎么准确抓住,这就对妈妈有一个要求,你要在事情发生之前就知道事情会发生,这才是感受孩子的最高境界。做到这点你的感受才跟实际是大致吻合的。
对冲突中哭起来的那个人,不要让她觉得你同情她,也不要给她额外的关注和好处,(因为这样会褒奖她的哭,她偶然使用的“哭”会因为好用,而容易变成一种习惯的模式)。告诉她等她哭完我们再解决问题。当她发现哭不能解决问题时,她才会去寻找更智慧的解决之道。
说实话,如果你已经知道怎么帮助她们,对孩子爱可能会让你很期待下回,也就是说,你成了一个等待教机的人。
就象一个好猎人不会放过他的猎物,一个好的引导者,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他正在苦苦等待的教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