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顺的时光抽屉
顺的时光抽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878
  • 关注人气:22,98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键时期关键帮助

(2010-12-15 14:32:55)
分类: 开始

 

这个月是芭学园的冬季家长培训月,几乎每个周末都要上大课。

这次猪妈很懒,没有记录,只轻松地坐着听来着。为什么呢?因为我知道一定有很多勤奋的芭学园妈妈,她们一定会写总结滴!

嘿嘿,转载。转载。

 

“关键时期关键帮助”,是其中一堂培训课的主题。下面这篇博文是从海棠班的多多妈(参见我链接里“芭园之风”中的“多多益善”)那里转载来的,虽然只是培训内容中的其中一个细节,但阐述得相当深入,绝对值得学习。

 

*****************************   转载多妈的博文@分界线     ***********************************

 

 

 大李的培训,其中的一段录像印象颇深:

   一个美国小男孩的一天,我们姑且称他T(渺妈说,这个小宝宝叫Edison)。晨起,T自己醒来,翻身下床,到了楼下,先出门到了院子里,把家里的报纸拖进来。然后自己爬上餐椅,早饭是面包和牛奶。T自己把面包涂上黄油和果酱,然后用西餐刀把面包分割成两半,自己吃完;把牛奶从罐子准确的倒到玻璃杯里,在准确拿到嘴边,慢慢喝完。自己一件一件的把盘子盆子和罐子归位的厨房的架子上。然后,给家里的两只猫准备好一天的猫粮和饮用水。

   自己去小马桶上上完厕所。然后去卧室打开衣柜,自己拿出来今天要穿的T恤短裤,还有内裤背心,自己脱掉睡衣(睡衣睡裤和裤头),换上干净的裤头背心和T恤短裤袜子,背上书包和妈妈一起出门,去儿童活动中心。

   整个流程,顺畅自然。如果我告诉你,T只有一岁八个月,走路还是跌跌撞撞的,恐怕会有更多的人惊叹了。我周围的听众中,就有妈妈感叹:养这样的孩子,五个也不嫌多呀。

 

   能做到吗?当然可以。即使是对于一个只有一岁八个月的孩子,虽然他走路还有些跌跌撞撞。

 

   去年也是冬季家长培训,看了一段儿日本蒙特梭利幼儿园的录像,里面的孩子,也是一岁半左右,在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也可以做到这些。当时时间紧张。录像是跳着看的,也许是因为心里对日本人呆板、隐忍的印象。我对这段儿录像颇有些不以为然,心里总觉得有点儿心疼那些孩子,觉得他们有些被拔苗助长的嫌疑。恰当的时候做恰当的事情,不是更好,何必提前开发孩子的潜能呢?

 

   今年的这段录像,放的仔细,加上大李恰到好处的评说,让我心存一年的疑惑,有了答案。

 

   T可以做的这么好,完全是因为家长在恰当的时候,给予了准备充分的恰当的帮助:

 

   T睡在一个床垫上,这样没有滚下床的危险,早起,他可以自然而轻松的翻身下床,去做后面的事情。并不需要大人的帮助。

 

   T的餐椅有往上爬的台阶,方便这么大的T自由上下,而且前面没有挡板,可以直接在餐桌上用餐。

 

   T的餐具,盘子是陶瓷的、杯子是玻璃的,餐刀是不锈钢的,小罐子是陶瓷的,都是真实的家伙事儿,事实证明,T并没有因为这些东西易碎而割破自己。当然,提供这些东西的前提是确认,孩子已经可以很好的运用它们,大李特别强调,T吃东西的时候,并没有玩面包和果酱,也没有反反复复的把牛奶倒来倒去,或者把牛奶倒在桌子上,那是因为,在最开始T初识这些东西的时候,他已经被给予了足够的自由,他已经探索够了。那么,现在对于T,面包和牛奶,就是熟悉的食物而已。

 

   需要特别提一句,T喝的牛奶,不是已经准备好在玻璃杯里的,是实现倒在一个小罐子了。那个小小的陶瓷罐子,有个刚合适T提的把手,倾倒的口径很小,这样T倒牛奶的时候,可以比较容易的控制好,把牛奶倒到玻璃杯里。既锻炼了手部的精细动作,又得到了因为自己做而带来了愉悦。就是这种恰当的工具,给了孩子很好的自我效能的认知。

 

   饭后餐具的归位,厨房正好有一个专门为T准备的,适合他的架子,T可以把餐具很容易的归位到那里。

 

   照顾猫猫也是的,起居室里有一个专门给T的木质的置物架,里面的工具都是成套的放在一个个的托盘里。比如照顾猫猫的工具,一个托盘里就包括一个小盒子(里面有妈妈提前准备好的刚好够猫咪吃一天的猫粮,这个盒子有一个容易打开的盖子,和一个小小的容易控制的倾倒口)和一个小陶瓷水罐(结满了刚好可以把猫水盆倒满,厨房的橱柜里,正好就准备这一个刚刚合适T身高的水龙头)

 

   T的衣橱,一看就是特意给孩子准备的,恰好合适的高度,里面有妈妈头天准备好的衣服,这样,大人和孩子都不需要为今天穿什么纠结和斗争。

 

   T换衣服的时候,也是有困难的,每当这种时候,妈妈会动作很大但是又很轻柔的帮助他,尽量不用手碰触到T的身体。这其中的学问吗,这有这样,孩子才不容易觉察到大人的帮助,以为是自己完成的,也就有了更多的下一次做的心力和自信。

 

   再说一个细节,下午T和一个年龄相仿的小朋友,在自己的后院里拣了成熟的梨,一边拣一边啃,但是大人们并没有因为孩子吃过了,就罢了。一个镜头:小主人和小客人,在后院里,适合他们的小桌子和小椅子,每人面前一盘洗干净切好的水果供孩子们享用,小主人还拿着水罐(依然是尺寸大小恰恰好)给客人和自己斟好白水。生活的品质,就是从这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吧。

 

   大人在哪里?

   午后,T到了院子里,落地窗前,就“正好”有一盆水和两块儿海绵放在那里,很自然的,T拿起来就开始擦窗子,开始工作:T吃饭的时候,爸爸妈妈也在餐桌上讨论家里的事情,陪着他,但是没有盯着他:T一早去拖报纸的时候,路遇一直蜗牛,并观察了起来,爸爸跟着他,但是没有一句催促;穿衣服的时候,妈妈一直平静的坐在对面,在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仍然,没有一句催促,哪怕是一个不耐烦的表情。

 

   这段儿录像,对我的冲击和震动很大。大李一直在说,仆人式的帮助,总算有了一些体验和感觉。看来,如何提供帮助,学问真是很大呢。很多时候,不是孩子没有准备好,而是我们大人的准备不够充分呢?

 

   大李现场还展示了园里给孩子们准备的大小合适趁手的小拖布。这样的用心,我们又有多少个妈妈可以做到呢?

 

PS:

   会后和几个妈妈一起回家,聊起了焦虑这个话题,其中一个妈妈说,最大的体会是:要尽量做到不焦虑,很多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大意如此)。

 

   最近因为吃饭和睡觉的问题,和小人儿过招,体会颇深呀。小朋友对大人心情的拿捏,那叫一个厉害。妈妈心里一着急,小人儿立马就能感受到,这个过招的过程就开始变得绵长。如果真的放下了,小朋友还是那个小朋友,但是问题似乎就嗖的一下,不见了。

 

   这就好比,站在微波炉前等着热饭,时间很漫长。如果放下了,去干点儿啥,就会觉得:咦,怎么这么快就热好了呢。

 

   关键是放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