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开始 |
这段时间紧锣密鼓地恶补幼儿教育和儿童心理方面的书,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有那么多我们从小就熟悉了的话语,都是错的,都是有伤害性的,都是不经意间可能影响了你一生的某种心理,这些影响,并非良性。
随便列几句出来——
*
“好好吃饭,不然大老虎(大灰狼,警察,大马猴……)来了!”——最原始的欺骗。大老虎永远不会来,但父母却亲自教给了孩子恐吓和欺骗。当有一天,小孩子也开始说第一句谎话的时候,父母们却愤怒地反问:“谁教你撒谎的?!”
*“你不乖,我不喜欢你了!”——恐吓。这会让还没有分辨能力的小孩子了解到,得到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就是必须听从。
*“如果你再这样,我就……”——威胁。儿童心理学家说,威胁对成年人可能很合理,但对儿童不但无用,而且后果更糟。比如父亲对儿子说“如果你再往玻璃上踢球,我就让你知道知道下场!”结果10分钟后,儿子的球把玻璃踢了个粉碎。
*“如果你把这盘青椒吃下去,我就允许你饭后吃个冰淇淋。”——贿赂。而这种做法只能让孩子更明确,冰淇淋好吃,青椒不好吃。
“如果你学会这首诗,我就带你去公园。”这种行为会促使小孩子学回讨价还价和勒索,甚至为了让你跟他“好的”行为交换,他对奖赏和利益的要求会日益增长。
心理学家说——如果奖赏没有事先通知,如果是一个惊喜,如果代表承认和感激,这样的奖赏才会非常有益,非常让人开心。
*“这件事我究竟要重复多少次才行?你聋了吗?要不你怎么听不进去?”“你怎么老这样啊?你不会有出息的,我看透了你了!”——挖苦。这样的父母甚至意识不到这样话是人身攻击,只会导致孩子的反击;这样的话对沟通是一种障碍,只会使孩子专注于报复的想象之中。
*还有的时候,父母们没有意识到,正是他们自作聪明的做法,激发了孩子负面的行为。比如说谎。心理学家例举了这样一个场面:7岁的昆廷不小心打碎了他父亲送给他的新玩具卡车,他吓坏了,把碎片都藏在储藏间。当父亲发现这些碎片的时候,很生气,问了几个问题,导致了一场激烈的争吵。
父亲:你的新卡车呢?
昆廷:在什么地方吧。
父亲:我没看见你玩它。
昆廷:我不知道它在哪。
父亲:去找,我想看看。
昆廷:卡车可能被什么人偷走了。
父亲:你这个该死的说谎的孩子!你打碎了卡车!别以为你能混过去,如果有什么让我厌恶的事情,那就是说谎!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你打碎了它?
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一场不必要的争吵。昆廷的父亲不应该偷偷扮演侦探和检查官的角色,不应该称自己的儿子是说谎的孩子。如果他这么说会对他的儿子有帮助的多:“我看到你的新卡车坏了,它不经玩,真遗憾,你真的很喜欢它。”这样,孩子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教训:爸爸能够理解。我可以告诉他我闯的祸。我必须更好的保管他的礼物,我应该更小心点。
因此,问那些我们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不是个好主意。
*“你看xxx家的儿子,人家怎么就总能得第一呢?你为什么就不行?”——攀比。这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你的动手能力很差,你的想象力很差,你的自制力很差,你的应变能力很差……”——无穷尽的否定。这样的话却起不到丝毫积极的作用。它们不会让孩子“痛定思痛”“痛改前非”,反而会让孩子更加消极。
……………………
……………………
……………………
还有很多很多很多,厚厚的一本书那么多,当然,专家们也给出了相对比较可行的做法和说法。总之我看过之后五雷轰顶,大吃数惊。我们的成长竟然经历了这么多来自最爱我们的人的暗礁!我们从来没有觉得这些语句有什么不妥,我们的父母,父母的父母,父母的父母的父母,一直都是这样说这样做的。
这样的话,你听过多少?
前一篇:猪娃子已经15周零1天了
后一篇:很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