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应当客观地说,这种估计是颇有些道理的。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位名叫西蒙·约翰逊前首席经济学家敏锐地注意到,2009年,英国持有的美国债券由一年前的1309亿美元,骤然增加到了3000亿美元。如此大幅的增持,若非有他国或重量级金融机构的幕后推手,肯定是不可能实现的。况且,英国去年的经常项目赤字规模巨大,怎么可能一下子多出1700亿美元外汇储备?约翰逊还猜测了这种“秘密增持”的管道:可能是中国将境外美元投入了设在伦敦的银行——中国的、英国的乃至美国的银行,随后由它们来购买美国的债券。
这位麻省理工学院现任经济学教授据此得出他自己认为的“一个较为合理的假设”:事实上,中国持有近1万亿美元的美国债券,已接近外国政府持有美国国债数目的一半。约翰逊的推理与假设,还得到了不少其他机构和学者的呼应。
我之所以一直饶有兴致地关注这些迷雾一般的减持、增持,主要是出于对国内外针对中国巨无霸式的外汇储备所持的两种截然相反的心态的忧虑。在国际上,人们普遍认为,走出本轮金融危机的前提是美国经济的复苏,而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元走势的稳定,而拥有世界第一外汇储备的中国对美国国债的持续购入又是保持美元稳定的首要条件;在中国国内,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贫穷的中国人用自己辛勤赚得的一点可怜的积蓄去贴补富有的美国人的无度挥霍,到头来还要忍气吞声地面对美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持续不断的敲打,简直是可忍、孰不可忍!换句话说,普通西方人主要从经济的角度去看待中美之间这对危险而脆弱的平衡;普通中国人则更多地从政治和道义的立场作出自己的判断。
我相信,在这种情况下,最窘迫的是负责外汇投资的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看着手头一天天飞快增长的外汇储备,继续买美国债券吧,国内民众的压力越来越大,在那些极端民族主义者泛着猩红血丝的眼睛里,这比卖国也好不了多少;不买甚至减持美国债券吧,这个世界上还有哪种其他的投资渠道能比美元更加稳妥安全?中投公司投资黑石的股票市值大跌以后,舆论不是骂得更加难听吗?这还就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新闻没有完全开放的社会。眼下这2.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在其他人眼里是一笔令人艳羡的巨大财富;而在外管局主要官员的眼里,恐怕简直就是一个包袱、一个烫手山芋。易纲与张国宝之间的争执,只不过是公开浮出水面的第一起不同部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而已,相信今后类似的事情会更多。
如同其他许多事务一样,站在一旁批评或出些大而化之的主意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这丝毫不可能替代务实而富有智慧的操作执行。这里的核心问题就在于,对于如何操作外汇储备这只烫手山芋本身,其实并没有多少可以出妙计的空间乃至必要性,重要的是要反思,过去10多年来是什么样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导致了今天这种政府的钱多得难以处理的尴尬局面?而且我们可以毫不忧郁地说,假如至今仍有人认为这是件好事的话,那么,建立在这种中国生产美国消费、中国储蓄、美国透支的“恐怖平衡”之上的世界经济旧模式,已经被本轮金融危机证明,是绝不可持续的。
写于2010年3月8日,发表于2010年3月10日《成都商报》我的个人专栏。